甲辰龙年四月十四日,清城龙塘镇一座古龙窑,余现场见证“龙凤缸”双双出窑:缸高1.2米,周长4.18米,直径1.33米,为南粤手工造缸之最;缸素身,唯釉“龙”“凤”二字,地方名书家鲍方义先生题。窑主凌建光喜庆洋溢:“龙年龙月龙日龙时,聚‘四龙吉时’,将“龙凤”二字刻于缸体,龙,寓意龙塘古镇、百年古龙窑;而凤,则寓意凤城清远。”择日,民间烧窑习俗,窑火无常,故陶瓷多变。窑主亲开钩机,吊“龙凤缸”上车,运深圳文博会。
凌建光(左)请书家鲍方义先生为“龙缸”坯题字。
古时,唯上贡朝廷可烧龙凤缸,明代《天工开物》称之为“龙凤器”,以松香与无名异(矿土)为釉。今龙凤缸登堂,难得一见,故围观者众,老者怀旧,后生好奇凑热闹,即成网红。
窑主凌建光(右6)共陶工与刚出窑的“龙凤缸”合影留念。
话说刚入新世纪,百年龙窑传至凌建光,那年22岁。翻《清远凌氏族谱》知,清乾隆末年,先祖凌朝生身怀陶艺,自梅县石镇至清远龙塘,寻得釉石陶土,于月形岗开窑烧陶,迄今近230年。农耕时代,家庭器皿皆陶,作坊容器亦陶,故凌氏龙窑陶器繁多,大者水缸、石粉缸、日字缸、“大石冲”(俗语,形似水冲大石,圆而光滑),中者水缸、米缸、茶缸、糖缸、酒缸、豆腐缸,小者埕、盆、罐、钵、煲、壶之属,达数十种,款制各从方土,大缸技艺尤炉火纯青,众口皆碑,渐闻名遐迩。陶器经大燕河,舟送至北江集大船,南运省港,北销湘南。
龙塘一带,旧时窑火兴盛,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尚存陶器作坊40多家。世纪末生活巨变,制陶业由盛而衰。月形岗凌氏先辈,靠烧陶造缸立村,龙窑始筑村边,亦窑亦村。人丁渐旺,村巷拓展,百年前龙窑迁至今址,地名“鲤鱼头”。
龙窑始于商代,窑道长形,依坡而筑似卧龙,故而得名。依傍山势,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上攻,方可达1200度以上高温。鲤鱼头龙窑传至第九代凌建光,竟成绝版,龙塘兴盛之窑火,仅存火苗;而南粤传统大缸烧制技艺,是唯一活态物证。旧时各款烧制陶器,遗结成古窑史墙。
鲤鱼头龙窑长75米,一窑烧大小陶器上千件,瓮缸埕盆罐相垒,十来个陶工装窑,也要两天。其容量,亦南粤之最。新匠人凌建光任重而艰,稍有懈怠,即为末代窑主,窑火熄灭,技艺失传。
如何走出困境?天工开物,必有其用。陶缸吸附,防水防潮,又微孔密布,有氧化之功,宜发酵酿酒、酿酱、酿腐乳,亦宜趸存陈化茶,金属器皿无此功。坚持手艺,活化利用,方能保护。上辈人寻常手艺,凌建光幼时,常随祖父进龙窑,耳濡目染,自不生疏,然陶缸烧制技艺,从炼泥、做坯、上釉,到烧窑、出窑,环环有技艺,非一两年之功。
陶缸底小、腹大、圆唇,或敞口,或收口。鲤鱼头陶器厂,余尝见陶工造缸坯:木台上,拍打搓揉陶泥,底部成型,再往上加料;泥料搓成条,扛上脖子,自下而上按器型盘筑;木头拍打缸壁,均匀厚薄;削刮余泥修整;风干后,如此反复,一圈圈围筑成缸;最后塑口。此为“泥条盘筑”古法,四五口缸坯,陶工同时盘。造型之把握,全凭技艺熟稔于心。
陶工用泥条盘筑缸坯。
四天三夜烧龙窑,窑顶烟窗逐级投柴,一段段往上烧。窑火要均匀,火势过头缸坍塌,火候未够缸不“熟”,烧成次品、废品。何时添柴?如何控窑温?则凭“眼功”睇窑火,窑火师傅代代传。窑烧透后,冷却七天方可出窑。
叔公指导,凌建光边学边干,逐个环节细琢磨,工多艺熟,终掌控造缸烧窑全流程。区级“非遗”、市级“非遗”,而至省级“非遗”,百年龙窑,九代传承,三级保护;凌氏陶缸创意工坊、清远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陶园结艺项目……百年龙窑,成清远文化符号之一。
第十代传人凌婉晴为陶艺体验作品上釉。
廿四载弹指间,昔古龙窑后生,早已不惑,技艺如炉火般纯青。而第十代传人凌婉晴,共父亲守古龙窑,新生代带来新思维:走出去,联办研学实践营地;引进来,预约陶艺体验、公司团建;开“晴陶陶艺”公众号,推广“非遗”技艺;百年龙窑添年轻群体,勃发新生机。
作者 潘伟
图文来源《新匠记》,作者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