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秋,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寮步分会换届之仪,兼贺创会卅一载华诞。是夜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满堂生辉。清远“晓艺麻编”以特色展演之姿,惊艳盛会,赢得满堂喝彩。展台前冠盖云集,或询编织之巧,或探设计之妙。但见陈晓懿巧手翻飞间,麻线经纬交错,宛若诉说千年薪传故事,观者无不叹服其技。
手工编织项目培训班上传授麻编技能后,陈晓懿(前排左五)与学员合影。
麻为天然材质,吸湿透气,兼抗菌防垢之能。“晓艺麻编”以细密针脚、精湛工艺,制日用雅玩诸物,如手提包、箱箧、布偶、壁饰等,融古意于当下,织就生活之美。
陈晓懿在给麻编圆筒安饰珠。
“晓艺麻编”,清远晓懿麻编书院品牌。创立者陈晓懿,传奇女子,自号手艺人。从农事至麻编,由传承而创新,其志不凡。
陈氏晓懿,承家传手艺之风。其外婆善麻编,外公精木工,父亲治玉器,皆以手作温润之物见长。晓懿承此脉,系乡村工匠正高级工程师。她生于坚韧之家。其父少孤,食百家饭成长,常训晓懿:“受恩莫忘,立身当自强。”父言如灯,照女儿前行之路。
中专既毕,晓懿初涉商海。然商场波谲云诡,竟致彷徨失途。偶有乡间行,忽见田园真意,遂决然舍商贾之事,投身农穑。其间昼耕夜读,半工半读以修大专课业,勤习农学之智,蓄力沃土之志。
2002年,立志稼穑,至阳山垦荒150亩,植砂糖桔,又饲生猪。初至时,蒿棘蔽野,荒冢森然,夜半风声鹤唳,令人悚惧。然晓懿迎晨光而立志,咬牙坚守。化身农妇,昼夜劳作,汗透重衣,手生老茧,数月间消瘦十余斤。为精种植之术,自费赴邻县求学,埋首农籍。终得果园丰稔,岁入渐增。
5年后,晓懿倡立沙糖桔合作社,注“粤峰”商标。越四载,园圃营收逾百万金,净利40万余,遂得“小富婆”“桔凤凰”之誉。
2012年,聚乡民224户入合作社,扩植5000余亩,丰岁收成逾1300万元,利达500万。“粤峰”沙糖桔膺“中华名果”之号,惠泽千农共赴富途。
翌年,黄龙病肆虐,橘园遭劫。晓懿奋起,引新种,复苗圃。藉扶贫之助,率乡民共植砂糖桔,立社结盟,创字号,助9户贫者脱贫,成阳山首倡“扶贫经纪”之人。
2015年,晓懿调任阳山社区,犹怀农本之志。立菜蔬合作社,导乡民植旱地西洋菜,建劳模创新工坊,带动就业200人次。旱地西洋菜,成阳山农业主导产业,亦获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所产远销四方。由是获誉“广东省劳动模范”,又“三八红旗手”。
3年后,清远农业企业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长晓懿,率农业企业,推“清远五大百亿”系列产品,弘“清远好风土”区域公用品牌。
晓懿热心公务,当选清远市人大代表、阳山县党代表,献言地方发展。又以乡村振兴人才、科技特派员身份,助乡梓经济文化之兴。
人生苦短,转眼间百岁过半,晓懿精力仍充沛,却面临退休。忙人怕闲,欲继外婆麻编之业,创“陶编文化”和“麻编书院”,遍访民间艺人,力推麻编古艺新传,融现代设计于传统工艺,令麻编焕发新生。
“晓艺麻编”提包。
晓懿所制复古麻编包,纹路自然,气象从容。可配长裙显慵懒,亦衬简装得清雅。包内格局精巧,收纳自如,系实用与风雅兼备之物。更与国家级“非遗”广绣合璧,创成新作品,众人称奇。广绣以针法精绝、设色富丽著称,而麻编朴素典雅,二者相融,可谓“技”“艺”双绝。“晓艺麻编”,既承古艺,亦开新境。一绳一索,皆蕴匠心;一器一物,俱见温情。
“晓艺麻编”展示厅一角。
麻编之艺,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发端,迄今已越数千载。晓懿非独制器,尤重传承:入校园以授技艺,开工作坊而推美育;倡“非遗+银龄”之策,聚银发一族习艺颐年,乐享晚景。更借抖音、展览、讲座、培训诸般渠道,“晓艺麻编”频现于世,声名日显。遂得互联网之助,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求者日众,定制不绝。
尝闻晓懿讲座有言:“麻系大地原始之纤,世称‘国纺源头,万年衣祖’。自新石器绳结之朴,至西周诗经所载,麻编一脉,穿越时空,融阳光雨露匠心,得成坚韧纹路,经纬之间,尽是文明绵延。”
作者 潘伟
图文来源《新匠记》,作者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