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29日,由广州体育学院师生团队匠心巨献的原创当代舞剧《人生能有几回搏》在广州市文化馆首演。该剧讲述的是中国首位世界冠军容国团的传奇励志故事,他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金句成为此后数代运动员的精神旗帜。据悉,该剧是全国首部体育主题舞剧,由广州体育学院优秀师生团队精心创排。
该舞剧从导演、编剧、编导、作曲到执行统筹、宣传推广等工作,均由广州体育学院教师团队承担并出演,作为十五运专场演出剧目,南方网记者任田特别采访总导演徐中秋,总导演、执行编导孙鹏鹏。
南方网:在人们印象中,竞技体育多展现速度与力量,而舞蹈偏艺术与美,两者如何结合?如何表达“人生能有几回搏”这种体育精神的内核?
徐中秋:当时选择用舞蹈形式来表达一个体育主题的剧,我们创作团队考虑了很多。舞剧没有办法用台词去表达,只能用肢体语言,结合音乐和场景服饰表达,是一个很难的艺术形式。
那我们为什么选择这道难题呢?第一,我们拥有很好的舞蹈创编老师们;第二,有很好的作曲、编曲团队的老师们;第三,广州体育学院的舞蹈专业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所以我们想应该把这种舞蹈作品的创编和教书育人纳入一个综合的体系,结合在一起。
另外,容国团的故事和他这种人文精神的表达,在全国来讲,还没有用舞剧、尤其是大型舞剧表达过。《人生能有几回搏》是全国首部体育主题的大型舞剧,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还是要有敢于先行先试、开拓突破的精神。
南方网:您作为总编导,具体推荐哪些很“燃”的拼搏片段?
孙鹏鹏:我们有一个女子世乒赛内容的独舞,通过挥拍、击打、跳跃、摔倒等动作,来展示坚韧的拼搏精神。在一般印象中,舞蹈跟体育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们通过舞蹈来表现更高、更快、更强其实挺难的,因为舞蹈它是要延展的,而体育是速度的,乒乓球是一拍到位的。于是,我们在编创动作时,除了抒情的部分,都尽力让演员能够赶上节拍、赶上速度,尽量有机结合简单重复的动作和力量感。
实际上,舞蹈跟运动性质还是不能够完全融合,因为毕竟是两个专业、两个走向,我们就尽量在舞台上艺术化,整体还原到一种体育竞技的状态。比如,第二幕有一个国际大赛的场景,演员演出的时候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也是拼搏精神的体现。
南方网:“人生能有几回搏”体育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大湾区的体育文化是什么?
徐中秋:“人生能有几回搏”体育精神的内核是在于拼,在于突破,在于遇到困难时敢于承担压力,永不放弃。这种精神,我相信不仅仅是在体育领域中,它在更多领域中场景下都可以激励广大青年人,在各自的事业战线努力奋斗,用自己的青春闯出一片天地。
大湾区的体育文化,我觉得是跟广东的人文文化相关的,它是包容并蓄、锐意进取的,敢于创新、敢于突破,遇到困难敢于承担压力。
本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充分体现了三地今后在全国经济领域、体育领域、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相信这届全运会,三地都会拿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联合举办的形式,更加促进三地的共融共通,在人文交流、体育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南方网:两位在美育方面,有什么见解呢?
孙鹏鹏:我是舞蹈专长,把舞蹈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正常的教学课程和学习中的审美、精神、舞蹈美学有机地贯穿给学生。如果你只会上课,学生是不接受的,需要潜移默化,把自己所学和上课内容融入舞段,和年轻人产生共鸣。
徐中秋:我个人觉得,我是将体育和美学、美育相结合去做的,像这部剧也是体育跟艺术相结合。其实体育跟美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体育的内核表达艺术的形式,或者艺术人文的内核而用运动的形式。力量感、美感,通过体育的方式、动作表达出来,我觉得是相融的。
我们在体育中讲的是速度之美、力量之美、形体之美,包括运动的空间之美,这些也是在美学范围内,也是相通的。速度之美,以快为美的舞蹈是不是也是美的?以快为美的运动技术是不是也是美的?还有从关注人的角度,人的形体之美、肌肉所代表的力量之美,这个也在我们的美学范畴里,可以去挖掘,不断去发展。
南方网:空间之美是什么?
徐中秋:比如跳高,它有一种空间的变换。体操动作不仅仅是一维空间,它有可能是三维的空间转换,通过全新的影像技术,我们经常可以在体育比赛中看到多样化的镜头表现形式,都可以让我们领会到运动的空间之美。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
图片来自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