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花城文学课|蔡崇达:其实我们互为彼此的故乡

2025-04-26 23:40 来源:南方网 周存

  4月25日,“花城文学课”第16讲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活动以“从故乡到远方——年轻人的迷茫和归宿”为主题,邀请著名作家蔡崇达担任主讲嘉宾,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担任特邀主持。讲座通过“花城文学课”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十万名观众参与,共同探讨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与文学的力量。

  故乡与远方:一代人的精神悬空

  蔡崇达从当代年轻人常常被贴上的“脆皮”标签切入主题。他坦言,说年轻人“脆皮”的人,往往忽略了他们正处在一种“既失去故乡,又尚且不知道远方在哪儿”的状态中。“什么是家乡呢?家乡是曾经包裹、容纳、孕育了我们最开始的那些精神秩序、那些生命经验的地方。”

  蔡崇达援引数据,在过去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国有超过7亿人从小村镇来到大城市,急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使得原有生活经验迅速失效。“我们的父母们,其实他们被时代推进、推翻得太快了……我们会很容易地看到家人、家庭、家乡的局限性。”

  蔡崇达表示,年轻人既无法完全依赖故乡的托举,又难以在远方找到扎根的方向,这种“悬空感”成为迷茫的根源。由此,蔡崇达说到自己写作“金色故乡三部曲”——《皮囊》《命运》《草民》的一部分初衷:面对“悬空”的一代,呼唤他们试着回到来处,回到根部。

  “我们不能只依靠最开始老天给我们的那个故乡。故乡的本质是能将自我内心安放下来的地方。”蔡崇达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阿太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我在最脆弱的时候,会经常一个人跑去她原来房子的地方。那座房子已经被拆掉了,但是我和阿太曾经吹着的海风还在……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又被安放下来了。”

  蔡崇达强调,安放内心并非沉溺回忆,而是通过文学、艺术或与他人的深度联结,让自己的内心长出根系,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共鸣:“当我们拥有安放自我内心能力的时候,或许我们就极大地珍惜了世界,也极大地珍惜了自己的生命。”

  AI时代的写作:在人群中寻找彼此的故乡

  申霞艳以《红楼梦》中的贾母为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祖母形象”的精神作用,正是这些柔软而坚韧的女性,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文化故乡。

  对于当下热门的AI话题,申霞艳认为:“DeepSeek可以一秒钟生成一万字给我们读……但是它依然无法写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地方、那个隐秘的阿太。”虚拟技术虽能提供便利,但精神家园仍需真实的情感与记忆支撑,蔡崇达的作品之所以打动百万读者,源于其敞开的心灵与真实的共情。她强调,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与人群同频共振的温度。

  “作家真正的天分是他真的关心和在意他人的灵魂。”蔡崇达分享了自己近期在广州为筹备新的长篇小说而进行的采风工作,在街区中探访老人、警察、小摊小贩,“是因为我拼命地想看到一个又一个灵魂如何生长,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怎么相互摩擦碰撞出现在这般模样。”

  蔡崇达在去年完成的《草民》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他也在讲座中作出了回答:只有在人群深处,看到自己与他人共通的那些部分,意识到“其实我们互为彼此的故乡”,才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根系相互连接和构成,所产生的经久不息的力量。

  本次“花城文学课”是蔡崇达此次广州之行的最后一站,此前,他已在广州多所学校、图书馆主讲讲座。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先后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刘文飞、何平、叶兆言、黄天骥、李敬泽、严锋、蔡崇达等名家学者开展16讲,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文化公益活动。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李嘉平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卢绍聪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