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年龄是一种感觉》新书发布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书译者、资深媒体人、主持人陈鲁豫与心理咨询师、作家张春在活动现场,与读者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年龄焦虑与“年龄自由”的深度对谈,畅谈对年龄、对岁月、对成长的感悟。
《年龄是一种感觉》是加拿大作者海莉·麦克吉的作品。全文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女性自25岁生日起,直到死去一生的经历。故事用现代诗般的语言,串联起“你”生命中的12个小故事,走过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涵盖了友情、亲情、事业、个人成长、爱情等多个主题。
自己在翻译中多次流泪
活动开场,鲁豫分享了自己与这本书结缘的过程,坦言作为翻译新人,自己曾经也是“被选择”的角色。对于翻译《年龄是一种感觉》的决定,鲁豫真诚地表示不管是当时、现在抑或未来,自己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本书给了她太多的情感共鸣。
鲁豫说到,自己在翻译中多次流泪。书中父亲在给孩子发消息的过程中,渐渐不再附上自己喜欢的金曲,也不再要求孩子回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定是遗憾的,一定是来不及的。不管想过多少次要对爸妈更好,但你回过头去看,依然有些时刻会让你特别崩溃,就像有很多的事情想做,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以叙事的方式带来治愈
两位嘉宾聊到,在情感共鸣之余,《年龄是一种感觉》也带来了深刻的治愈。张春特别提到一位读者的短评让她印象深刻:“如果能这样度过一生,这一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张春觉得本书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治愈感,是因为它以一种叙事疗法的方式将个人的经历变成故事讲述了出来:“只要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把它从混乱的千头万绪的生活里面抽出来,它就会治愈。哪怕你什么都没做,哪怕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它就有用。”
她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一天下来什么事也没干,会感觉到失落与无意义,然而,“今天跟昨天有区别,昨天跟前天有区别……你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它是重要的,这件事情本来就有意义。”
张春留意到,书中有些句子如咏叹调般多次重复出现,鲁豫也很赞同这种细节与重复的力量,“我始终认为重复有必要,你把每天好像是一成不变的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用具体到多少块钱的数字把它记录下来,不断地重复之后,就会产生某种莫名的力量……这本书之所以让大家都能够有很深的共情,这恰恰是因为主人公其实是在生活当中没有经历太多惊心动魄的一个人。”
人生有远远比保持年轻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活动中,“年龄”成为多次被提及的关键词。鲁豫直言,虽然刚过55岁生日,但她对这个数字几乎没有感知,“可能从第三方的视角去看,你会觉得55岁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我觉得这个数字跟我没有关系,我很少去想我现在几岁了。”
她认为自己47岁之前的状态“是相对懵懂的,而且是糊涂的,更像是被一种力量推着往前走。”真正的转变发生在47岁之后,“变得更明确、更清晰,而且内心而言也更笃定,那种感觉是我非常喜欢的。”
张春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感知:“时间并不是一年一年地过,而是跳跃式地被某些关键节点所定义。”她用自己的体验来说明这种感受:“我对我的21、22岁都没有印象,我觉得自己是一下就到23,然后35,然后就43。”在她看来,人对于年龄的感知往往是非线性的。“我们会有一瞬间过完这一生。”
对于现场读者提出的“如何面对衰老与容貌变化”的问题,鲁豫真诚回应:“变老不是愉快的事,能够拥有55岁的阅历与30岁的状态当然是最完美的,但人生不是这样的。人生有远远比保持年轻更值得你追求,更值得我们激赏的那种东西。”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