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作家、2006年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另一重身份,即坐落于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纯真博物馆的创建者,他写作《纯真博物馆》,他建造纯真博物馆,帕慕克与博物馆总有关联。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小说的同名博物馆于2012年在伊斯坦布尔正式开馆,迎接游客到访。2014年这座博物馆获得欧洲年度博物馆奖,授奖词称:“纯真博物馆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规模精致小巧,讲述平凡个体的日常故事,保存独特的本土文化记忆。它以非凡的创意在博物馆领域树立了新典范。”
2022年是纯真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纯真博物馆》的中文出版方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与纯真博物馆取得联系,帕慕克也非常开心借此时刻与中国读者分享自己的博物馆哲学。
一部小说与一座博物馆
奥尔罕·帕慕克1952年出生在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来写作,成为一个小说家。他自己笑言,“没能成为画家”,却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60多种语言出版。
《纯真博物馆》是其获得诺奖后随即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因为爱情故事的主题设定,为他带来了更多读者,携书前来纯真博物馆的游客读者即是明证。
纯真博物馆外景
帕慕克在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后又出版了《纯真物件》一书,这部作品是帕慕克为现实中这座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它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
整部作品图文并茂,从日常生活的惊鸿一瞥到整座城市的全貌,令人回味不已。正如小说家自己所言,“在写小说《纯真博物馆》时,我想着博物馆;在建造博物馆时,我想着小说。这个博物馆并不是小说获得好评后我的一时起意,小说的诞生也并非源自博物馆的成功。”
帕慕克阐明,当你进入博物馆时,会发现小说的第一章出现在第一个展盒中,小说的第二章出现在第二个展盒中,但博物馆的叙事有自己的逻辑,纯真博物馆并不是对小说的图解,小说也不是对博物馆的解释。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但它们有不同的逻辑。博物馆不会讲太多故事,小说也没有解释物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各自也有它神秘的一面。它们相得益彰。最终,博物馆不会帮助你深入理解这部小说。你看到的只是角色所处的视觉世界。
一个热忱的博物馆爱好者与捍卫者
写出《纯真博物馆》、建造了纯真博物馆的帕慕克正是一位热忱的博物馆爱好者,没人能阻挡他走入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的脚步。
作品中的主人公凯末尔为了想办法收藏心上人的各种物件,去参观了4000座博物馆,他搜集信息,与博物馆里的各式各样的人交流。帕慕克坦言,他也像凯末尔一样,去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他热爱博物馆,无法解释地愿意待在博物馆里。帕慕克在2008年来中国时,也在各项书事活动之外,找到机会与时间去参观博物馆,比如他在杭州时,特别去了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在他回到伊斯坦布尔之后,这个博物馆被写进《纯真博物馆》一书中,在作品第81章的同名章节里,他写到,“在中国杭州的中医药博物馆里,我感觉自己好像看到了塔勒克先生的那些药盒。”
帕慕克的博物馆情结,也充分显示在他的《纯真物件》一书中,其中,他用《一份谦逊的博物馆宣言》阐述了自己的博物馆理念和艺术哲学。这份宣言共11条,可用十几个核心词汇展现他心目中的博物馆未来图景,即我们需要的是小说不是史诗,是表达而非陈述,是家庭而非丰碑,是故事不是历史,是人民而不是国家,是一个个的人而不是团队,是小巧而廉价的而不是巨大而昂贵的博物馆,就像纯真博物馆这样。
小说家帕慕克曾经呼吁:“请带你的孩子去博物馆,也许他们会觉得无聊,但最终那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博物馆爱好者。”
据出版社透露,帕慕克先生的最新作品《瘟疫之夜》正在编辑过程中,该书去年3月在土耳其面市,目前其西语、德语、法语版均已上市。
相关书籍介绍
《纯真博物馆》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陈竹冰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1975年春,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凯末尔追随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帕慕克自己坦言:“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纯真物件》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邓金明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写作小说《纯真博物馆》时,帕慕克也在为修建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做准备。《纯真物件》是帕慕克为现实中这座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但《纯真物件》并非仅仅是对小说情节的补充和图示,而有独立的意义。书中详细记录了帕慕克筹建博物馆的过程,如:博物馆的想法如何成型、对世界上不同风格博物馆的评价、如何购买藏品,帕慕克将“后街博物馆”或“私人博物馆”作为个体叙事的日常生活的见证者,在其中注入更多人性内容,以此表达对时间与空间、艺术与人性、时尚与历史的独特看法,妙趣横生。
记者 周存 通讯员 胡珍珍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