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培训暨“AI时代,文艺何为”圆桌对话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活动汇聚文艺界、学术界、传媒界百余位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的文艺创作与时代使命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谋划方向。
活动包含年度培训、圆桌对话、证书颁发三个环节。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传达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张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文艺创作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讲话。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高度重视、关心厚爱,针对文艺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国文联系统要结合地方实际、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积极主动对接任务,进一步完善改进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增进区域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学者论道:AI如何赋能文艺
圆桌对话环节上半场由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马硕主持,围绕“AI时代,文艺创作及评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AI生成的文艺作品是否有‘经典化’的可能”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指出:“文学和技术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一方面要尊重技术,另一方面,文学任何时候都要对技术保持批判和警惕。也就是说,技术和人这样的精神冲突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我们也不要夸大这样一种危机。情感共鸣与思想深度仍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之处。”
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表示,文学始终致力于探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他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今天,我们无疑需要将人与DeepSeek的关系纳入考量。与DeepSeek进行深入交流,实际上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未来DeepSeek有望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隐形载体,其技术的普惠性使得全球用户更容易接触中国古典美学意象,通过日常使用实现潜移默化的文化输出。
暨南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张丽军指出,在AI时代,创作者面临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文学始终是拒绝平庸的领域,作家们更应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大有可为。《羊城晚报》文艺部副主任吴小攀则认为,由于AI技术尚未发展出真正的情感,它对文学的影响尚未达到颠覆性的水平。暨南大学副教授唐诗人提出,许多作家尚未充分表达出人类在面对AI和科技时所经历的恐慌与焦虑。实际上,人类在AI面前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是极富价值的,这些感性层面的经验可能是这个时代人类能够留下的宝贵财富。
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指出,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利用AI技术辅助创作,并以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引导AI创作作品。此外,吴碧主席还与在场的专家们深入探讨了AI与人类共同署名、版权归属等新兴艺术伦理问题。
实践聚焦:AI对影视、戏剧创作的影响
圆桌对话环节下半场聚焦影视、戏剧等实践领域,由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杨迪副教授主持。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梁少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文艺创作的革新,文艺评论亦需构建新的范式:既要认可AI工具的创新性,也要关注其局限性,并强调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未来AI或许能接管某些工作,但人文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我们需持续探索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
广州大学教授周文萍从电影创作角度出发,表示AI可替代技术性、规范化的评论生产,但无法取代人类基于生命体验的深度思考与真实表达。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陶冶教授表示,AI的快速进化与海量低质内容生产正形成恶性循环,可能引发内容质量崩溃和系统性道德风险。《南方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培则表示,艺术是人类抵抗遗忘、铭刻生命体验的精神丰碑,在AI技术重构创作生态的当下,既面临真实性消解与主体性危机,更凸显出肉身在场的见证价值与技术催化下的创新可能。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表示,对AI技术总体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人类对意义的核心需求终将抵抗技术异化。
扶持青年评论力量
会议期间同步举行第二届“穗艺青评”文艺评论扶持计划证书颁发仪式。该计划由广州市文联于2023年发起,旨在挖掘培育青年评论人才。本届评审工作从2024年5月开始征集,经匿名评审方式,共评选出10部扶持作品及10部入围作品,内容涵盖文学、影视、戏剧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青年评论工作者的敏锐视角和批评锐气。“穗艺青评”视频评论已在南方网、粤学习平台同步刊出。
链接:“穗艺青评”专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