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十个分论坛之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聚焦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主题。活动现场高朋满座,来自历史研究、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修缮等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嘉宾汇聚一堂,以主题演讲剖析文物保护理念,用案例路演展现实践样本,借圆桌论坛碰撞思想火花。大家各抒己见,以专业视角回应关键难题,为探索老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贡献专业智慧与文化力量。
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作了《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的主旨演讲,他开宗明义: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当时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与情趣审美相关,脱离了大文化观,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文旅开发就难免碎片化、同质化和商业化,不但没有真的,把真的也搞得像假的一样,是对文化的无知,体现了精神的贫血。他举出四川古城阆中非常有名,但很少人知道城中也有一座滕王阁的例子,之所以没有南昌滕王阁有名,就是没有历史上的生花妙笔去写。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在《阆中古城保护实践》案例分享中详细介绍了经验,首先,让古城保护有法可依。有了保护法之后,不能拆旧建新,只能保护性修缮,实现了“修旧如旧、古韵新生”,并配以严格的执行,才留住了古城的“老样子”和“老记忆”。他说,对于古城来说,留下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烟火气,对于古城人来说,保护的不仅仅是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更是构筑起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介绍了《新时代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与完善》,旧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制定出台以来,迄今已有四十余年,历经6次修改,不断丰富内容,调整规范,终于在2024年11月高票通过了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这是文物法治史建设的一件大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的必然要求;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具有九大亮点,标志着我国文化保护迈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凌明,则从专业角度、五个方面围绕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现状与发展阐释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我国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5058处,其中文物建筑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未来还可能继续涌现,他特别强调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最小干预原则”,为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构件,保护文物建筑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休教授李孝聪讲了《历史地理与老城保护》,他说老城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历史地理研究来重构,并提出城垣城墙、老城内街、河道桥梁和内城旧民居等四个要点。外国友人时常评论我们的城市景观风貌总是千篇一律,就是缺少一幅城市历史地理学者绘制的老城功能结构分布图,用来帮助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做好街巷保护与原样复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老城调查与保护规划》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老城不能再拆”,并亲自指导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我国当前保留有2000多个老县城,数百个古代府城、州城,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文件,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并从具体调查重点、调查方法,规划和案例出发,保护好老城,延续文化基因。
圆桌讨论由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主持,除上述演讲嘉宾外,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鲁安东,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