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在广州柏园举行,标志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式开启了“AI+考古”的时代。
揭牌仪式现场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AI+考古”实验室之一,“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推动文物考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为文化+科技提供新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据悉,实验室设置了文物考古研究组、人工智能技术组、跨学科研究组,并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
多方合力打造“产学研用”综合性平台
“将考古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一场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加速到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厚积累,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大学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广东启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筹建了“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
曹劲致辞
她提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考古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传统考古方法在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物数据的海量处理、文物保护的高精度要求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清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实验室的成立将为“AI+考古”模式的探索提供重要平台。他强调,跨学科合作是推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的关键,希望实验室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李清泉致辞
“十多年前,我曾经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做敦煌壁画数字化,包括数字化建模、色彩复原、数字修复、数字展示、文化演绎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我们古老的考古学科其实有非常大的结合空间。”李清泉表示,实验室的成立,一方面可以继续发展已有的信息技术和考古学的结合,另一方面就是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考古结合起来,期待与考古的更多场景需求结合。
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体
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成立后,将具体进行哪些工作?
曹劲介绍,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的目标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目前,实验室正积极部署DeepSeek大模型,并以其为基础,构建文物考古领域的垂直模型。实验室将围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科技保护与监测、智能装备研发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多个前沿方向展开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实验室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一方面,将致力于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体,同时积极总结研究成果,为文物考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将计划培养一批懂文物考古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储备队伍。此外,我们还将创建一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展示平台,通过创新展示方式和丰富展示内容,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曹劲说。
签约揭牌仪式现场
她期待,人工智能与文物考古的深度交融,能够带来研究范式的全方位变革,以本实验室为平台,不断丰富研究方式,加强与各联合共建单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个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使其真正成为激活广东文化遗产的“智慧引擎”。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