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重现群星璀璨的华南抗战教育史,纪录电影《同学们》亮相广东电影推介会

2024-05-23 10:56 来源:南方网 金哲华、朱嘉祺

  5月22日,由广东省电影局主办,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共同协办的广东优秀电影观影推介会在广州塔金逸影城举办。粤产纪录电影《同学们》亮相本次推介会。该片由凤凰卫视电影台荣誉出品,广州星尘极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一俩仨影业传媒(广州)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将于近期上映。

  来自广东省政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广东省文联、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江电影集团,韶关市委宣传部、云浮市委宣传部,中山大学、韶关学院,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州市电影家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以及《同学们》主创团队的代表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推介会现场

推介会现场

  逆境中坚持办学,讲述广东“西南联大的故事”

  纪录电影《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为延续教育火种,于滚滚硝烟中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电影不仅全方位重现了珍贵的历史,更是一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台湾地区教育影响力和根脉的深刻探寻,进一步印证了粤港澳及台湾地区教育的同根同源。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熠熠生辉的学者,他们是我国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当地传播知识和文化,让科学、文学与思想碰撞出闪亮的火花,使得当时的粤北,学术研究的气氛和成果令人瞩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开拓者之一王亚南将《资本论》首次带入课堂教学;“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志在解决农民的温饱,让中国没有粮荒;家境优越的“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不顾朋友家人劝阻,毅然从澳门启程,奔赴粤北支持复学;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排除万难,在粤北坚持天文观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历尽千辛万苦在战火中保存图书、坚持开放阅览;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传世之作……那段难忘的岁月里,也培养出了日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叶叔华,世界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当年烽火逆行的40多所学校,日后发展成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院校,包括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大学、仲元中学、执信中学、澳门培道中学等,为保存粤港澳地区的教育文脉、繁衍发展教育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湜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学们》的许多拍摄地点都曾是他学习考察的田野地。“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受制于文字的东西,历史更多就像我们这部电影的副标题一样:life goes on,历史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今天我们看到80年前的历史,我们会想起我们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去向,我们甚至假设自己假如就生活在电影中的炮火底下的课堂,我们将何以为学?何以为继?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用纪录电影的方式,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所有人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历史变得可以理解,变得可以亲近,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自己就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电影,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的教育精神不只存在于大学里,还埋藏在人民群众之间。”谢湜表示,经过多方通力合作努力,挖掘了这段历史中的珍贵文献和感人事迹,通过制作方精湛的拍摄制作技术,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强烈的观赏性和感染性。

谢湜发言

谢湜发言

  辗转广东多地实景拍摄,溯源粤港澳和台湾地区的文化根脉

  《同学们》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实材料为剧本基础,采用剧情式纪录片(docudrama)形式呈现历史感人故事。影片在韶关、云浮、广州、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实景拍摄当年受抗战影响的华南学校旧址以及各校的现状,并对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家人进行专访,重述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在家国陷于危难之际,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高校和中学,辗转迁到粤北等地坚持办学复课、求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故事,突显该批学校在战火中不屈抵抗,培育出包括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杰出学者,为日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经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广东省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段历史得以被深入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华南教育研学基地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兼电影台台长黄海波表示,《同学们》是凤凰卫视电影台第一次参与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影片将很多大家只是听说过的历史呈现出来,展现了大湾区的历史积淀。“这部片子(展现的)那一段被淹没的历史,其实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黄海波感叹,当时的先生们与同学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副副努力、坚毅、智慧和优雅的面孔,仿佛知道他们当时所选择的一切就会成就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尊严,也成就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和繁荣。”

黄海波发言

黄海波发言

  影片主创代表吴立群(捞仔)是从广东走向全国的知名音乐人,曾参与过众多影视和歌剧作品的创作。他透露此次受邀参与《同学们》的音乐创作,“还没了解片子的内容就答应了,因为随着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对‘同学们’三个字的感情就越深。”吴立群表示,自己看完影片后内心很感慨也很激动,“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先辈们有着天生的责任感,是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可缺失的精神。”

  真实记录历史和文化记忆,致敬烽火逆行的先师先辈

  “真实性是纪录电影的第一原则,而由于时代变迁、语言表述等方面,记录历史是有难度的,但《同学们》克服了这些难关。”与会嘉宾在观影后表示这部影片非常精美、写实。该嘉宾还指出这段历史的独特性,“抗战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这些高校,他们敢于面向炮火逆行,这部影片致敬了我们所有的先师先辈”。

  片方透露,《同学们》从灵感产生到上映在即,花费了大约4—5年时间。影片的史学顾问、广东省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团队从2019年6月开始,这几年我们几乎所有的心血都扑在这件事上。不但要搜寻史料,还要探访旧址,试图修缮和抢救当年的抗战办学旧址。”她在现场邀请大家,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也能去到粤北古道,走进山村去看一看当年办学的旧址。“在历史的现场,我们也许会有更加深刻、更加不一样的感受。在不断了解过去这些史实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在不断受到震撼。片子的呈现虽然只有短短的90分钟,但曾经真实的故事远不止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本身就极富艺术感染力。”

曹劲发言

曹劲发言

  推介会也邀请了广东的高校老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从观众的角度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强烈喜爱,“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记忆。西南联大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广东的这段历史,哪怕在广东的老师当中,知道的人也不多,所以我今天看到这部电影,我真的有点激动,这部电影的重要性无需强调。”

专家老师点评

专家老师点评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见习记者 朱嘉祺

  通讯员 蹇玥 钟欣 余晓宇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