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梦幻·南华》光影艺术展在韶关南华禅寺曹溪门前璀璨上演。活动期间共吸引逾万名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展,成为韶关金秋文旅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展览以“科技为笔、艺术为墨、文化为魂”,在历史文化空间中书写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

光影重构,文化地标中的当代叙事
开幕当晚,曹溪门化作流动的史诗长卷,在空灵的水墨光影中浮现、重组。潺潺溪声与清越梵钟回荡山谷,营造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声光电境。光线时而如晨曦穿透古林,时而随低沉诵经声脉动,让人恍若步入“梦幻空花”的时空之间。通过AI互动装置、数字映射、声音景观等多媒体手段,现场构筑出“如梦似幻”的沉浸式禅意体验。展区中设置的AI互动光影装置,让观众在步行间“行走成画”。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认为,这次展览以光影为媒、以科技为桥,是一次让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相遇的文化实践。它不仅是国家艺术基金的重要成果,也是广州美术学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与生动实践。她在致辞中感谢南华禅寺的信任与支持,“光影交织的艺术语言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也想借此向世界传递一个温润的、儒雅的、自信从容的、富于创造的湾区气象、中国风范。”

科技赋形,技术团队让千年庭院焕发生机
展览由多家创新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采用高稳定性ALPD激光显示技术与GSDT数字化灯控系统,以低能耗、非接触式的投影方式实现对建筑表面的精细刻画。通过算法对光能密度进行精细管控,光影与建筑肌理达成微妙平衡,兼顾结构安全与视觉还原度。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展览导演陆豪认为,“当光影散去,余晖仍在心中回荡——那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也是《梦幻·南华》期望留给时代的一道温柔印记。”南华所代表的岭南传统与历史记忆,值得被当代重新观看。《梦幻·南华》不仅是一场艺术实验,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在数字时代,让传统文化以光的形式被世界看见。本次展览在策展理念中融入了“美学×科技×文化”的复合表达。展览的精神核心在于“由技入道”:以技术构筑感知的通道,以艺术重启文化的精神维度,回应当下关于文化传播、技术介入与审美更新的议题。

从南华出发,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区域文化自信
两天展期内,“梦幻·南华”吸引逾万名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展,成为韶关地区“文旅融合”与“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宏观格局中,“梦幻·南华”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它不仅是艺术院校的学术探索,更是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沿实践。
“梦幻·南华”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文化行动——以科技之光折射文化之心,让历史场域与当代审美形成温柔的交汇。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