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三十五载铸精品、出新人,广州红豆粤剧团成立35周年上演扛鼎之作

2025-08-04 10:43 来源:南方网

  为纪念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诞辰100周年及其一手创办的广州红豆粤剧团成立35周年,一场融汇传承与创新的粤剧盛宴于8月1日至3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通过《刑场上的婚礼》《秦王孟姜》《焚香记》三部扛鼎之作,全方位展示了红豆团在粤剧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成果。

  同时,“广州红豆粤剧团成立35周年图片展”在广州大剧院开幕,以珍贵剧照与艺术家档案,生动勾勒剧团从“小红豆”初绽新蕊到享誉海内外的名团的成长轨迹。

  薪火相传三十五载,粤韵芳华永流传

  1990年在红线女的倡导与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小红豆粤剧团”成立,红线女亲任团长与艺术总监。1992年更名为“广州红豆粤剧团”,并于2009年与广州粤剧团合并组建广州粤剧院。

  从初露锋芒的三台大戏《搜书院》《梁红玉》《家》,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名团,卅五载孕就粤韵芳华,剧团在郭凤女、欧凯明、黎骏声、钟康祺、梁淑卿、崔玉梅、苏春梅、李嘉宜、陈振江等艺术家的接续奋斗下,不仅复排了《搜书院》《关汉卿》《刁蛮公主戆驸马》等马(师曾)、红(线女)流派经典,还创排出《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文成公主》《南拳》等众多广受赞誉的新编剧目。先后共有8位艺术家9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广州粤剧院董事长林凯彬表示,“红线女老师以毕生心血铸就红派艺术,她创立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初衷,正是以革新精神激活岭南文化创新创造新活力。三十五年来,剧团始终围绕着‘守正’‘创新’这两个核心命题展开。”

  红色经典再现,礼赞信仰之光

  8月1日,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广州粤剧院以一场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拉开团庆演出序幕。这部由红线女担任艺术指导、荣膺“文华大奖特别奖”的革命浪漫主义力作,通过周文雍、陈铁军在刑场上的爱情故事,以粤剧婉转腔韵完成革命记忆的艺术重构,彰显了岭南戏曲的人文厚度。

  据广州粤剧院原董事长、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副理事长余勇深情回忆,红线女为该剧倾注了巨大心血,曾为剧中一段唱词的修改深夜致电13次反复推敲,并主动提出为剧目献唱。“时至今日,每当剧中响起红线女老师的唱段,现场观众无不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红线女更曾多次亲自率团携该剧赴北京、成都、长沙等地巡演,提升了该剧和剧团在戏剧界的影响力。

  湾区携手,剧种破壁,共谱融合新篇

  8月2日、3日,广州粤剧院接连奉上两部“融合”大戏——穗港联手打造的新编史诗粤剧《秦王孟姜》,以及粤剧与秦腔两大古老剧种破壁合作的《焚香记》。

  《秦王孟姜》由新光中国戏曲文化基金与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该剧颠覆传统孟姜女叙事,聚焦秦始皇与孟姜女的情感羁绊,为千古一帝注入人性柔情,铺展出一幅交织着个人情愫与家国大义的史诗画卷。此剧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对经典IP的现代化、人性化改编,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表达。

  8月3日晚,广州粤剧院联合陕西大戏剧秦腔剧团,特别献演粤剧与秦腔融合版《焚香记》。此版《焚香记》深度融合两大剧种的精髓,既保留了粤剧“红腔”名段《打神》《情探》的哀婉动人,又融入了秦腔名段《念君》《行路》的高亢激越。这种跨剧种的深度对话与碰撞,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地域戏曲文化的独特神韵,更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李嘉宜对此深有感触:“这种跨剧种对话是对戏曲表演体系的重要拓展,在两个桂英怨愤的声腔交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剧种融合,更是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殊途同归。”

  作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惠民场与广州艺术季2025的重磅项目,本次演出盛况空前,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热情参与。资深戏迷盛赞能一次性欣赏到如此众多名家的同台飙戏实属难得,直呼“过足戏瘾”。不少年轻观众则表示,最初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走进剧场,却惊喜地发现粤剧不仅不老套,反而散发着强烈的“戏引力”,令人沉醉其中,意犹未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通讯员 文瑶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