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何镜堂解析广州国家版本馆设计:时代的文化殿堂,建筑的传世之作

2022-07-30 22:21 来源:南方plus

  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同时亮相。

  流溪河水萦绕的前广场,五岭造型的馆名石,书卷理念的文沁桥,“植根中华”的格木古树,厚重雄伟的“文明基石”……广州国家版本馆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现代化转译。

  整体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人文、地域、自然与时代的融合统一,与大量书法、绘画、木雕、铜艺等当代大家名家艺术作品,联袂展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共同打造南粤大地的中华文化殿堂。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在位于广州五山的何镜堂工作室,独家专访了何镜堂院士,深度解析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质。

何镜堂院士。

何镜堂院士。

  谈整体理念

  建筑与自然、人文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南方日报:请您谈谈广州国家版本馆的整体设计理念?

  何镜堂:广州国家版本馆是中华文化的典藏库,也是文明种子的基因库,它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我们提炼的定位是“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

  首先,它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特性。我们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殿堂式建筑风格,在设计中贯穿了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我们称之为“礼制”,整个建筑群落营造了山门、桥、亭、主楼、藏书阁这条主线,体现中国古代书院、传统殿堂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二,它要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设计中既体现中华文化的根,又具有岭南文化底蕴,还体现鲜明时代特征。我们对广州的一些传统建筑如镇海楼、中山纪念堂等进行抽象提炼,从中得到启发,将之与新的时代精神做融合。我们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广州国家版本馆所选的地块,拥有非常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前有流溪河,背靠凤凰山,是筑造殿堂式建筑的理想之地。我们借鉴岭南园林手法,让建筑人文的气息与岭南山水环境高度契合。

镇海楼。

镇海楼。

  第三,它的文化定位非常高。它不是一般的文化建筑,它是文化的殿堂、文明的基因库,建筑本身要体现传世经典性,是能留传后世的。它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殿堂和文化高地,我们对标了世界上的知名文化建筑,力求广州国家版本馆在建筑上成为民族文化的骄傲,展现民族文化自信,让它成为将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与山水风貌、传统内涵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谈文化内涵

  贯穿中国文化精神与礼仪序列

  南方日报: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体现了传统的形制,建筑与岭南山水形成高度融合的礼乐格局,这是如何建构的?

  何镜堂: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谐共处。广州国家版本馆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与礼仪序列,形成了两大鲜明特点:

  一是按照殿堂式建筑的空间序列,建构清晰主线。广州国家版本馆,坐北向南、前低后高、逐步升级,沿着中轴线步入其中,桥、湖、亭、主楼、藏书阁贯穿成线,西侧为展览场所,东侧为研究机构以及办公生活区,这条主线突出中国的礼仪序列,突出文沁阁主楼的主体,组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群落体系。

  二是让建筑与山水、自然高度融合。仅有一条主线显得过于工整,我们将岭南园林的流畅风格融入建筑群落,使得山水、建筑、树、廊等恰如其分,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南方日报:文沁阁主楼前的水池中,专门为一棵200多年的古树辟出空间,但古树并不处于中轴线之上,这是出于怎样的用意?

  何镜堂:整个建筑中轴线上原本有一棵200多年的格木古树,这是上天给我们留下的非常好的伏笔。

  设计中,我们充分让古树跟建筑融为一整体,形成互相咬合的关系。为了保护古树,我们在水池中辟了很大的空间,让古树长起来,让树与建筑互为依靠、相得益彰。水池底使用黑色石材,还安放了一尊墨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端砚,我们希望借此传递水墨丹青的意境,借鉴传统水墨写意精神,传递岭南画派水墨意蕴,使整个建筑形成与山水、自然和园林的深度契合。如文沁亭中有一处书卷石的景观设计,寓意中华文化的长久延绵,就运用了写意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布局时,这棵古树位于中轴线之上,我们担心会对主体建筑造成遮挡,便有意把整个建筑群往东移了一点点,与墨砚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组合,在文沁阁主楼、古树和端砚三者之间构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以说,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上天留下的这一点睛之笔。

  谈岭南风格

  与岭南文化、山水、气候交融共生

  南方日报: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如何提炼生成岭南印象?

  何镜堂:首先是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广州有2000多年历史,岭南文化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鲜明地域特点,还具有上千年来与海外交流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我认为,岭南文化具有多元、和谐、融汇、实干、创新等特点。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基于这些文化理解去进行。

  二是建筑与岭南气候的关系。广州是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气候、风俗、风物与北方差异很大,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必须解决好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问题,体现岭南建筑的风格特点。例如,我们借鉴岭南骑楼的传统理念,用现代手法设计了风雨廊,通过它将整个建筑群落与园林串联起来。我们注重营造整个建筑群的通透性、交互性,让室内室外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是建筑的时代性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审美观点去实现“岭南印象”。整个建筑群,既处处传承体现岭南文化精神,又敢于创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审美观念,形成与时代的紧密契合。一方面,我们从明代古建筑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和广东古代庙宇、学堂、学宫等建筑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我们大量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表现手法去实现,例如主楼挑檐很深,有利于遮阳,但我们没有采用古典琉璃瓦,而用石头、石板展现传统形态。在工法上追求简洁大气与创新,岭南传统墙面常使用灰砖,我们取而代之用浅灰、中灰、深灰三种灰色石头,构造出与水池、植物在视觉上和谐映衬的关系。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

  对比其他几个版本馆,我们的设计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岭南印象”,整个建筑群是与岭南文化、自然、气候交融共生的。我们团队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两观三性论”理论——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广州国家版本馆是对这一理念的充分实践,是体现文化、地域、时代三者完美融合的作品,高度体现了我们常年扎根岭南大地创作的智慧结晶。

  南方日报:请您详细解读一下主楼文沁阁的设计理念。

  何镜堂:广州国家版本馆的主体建筑是文沁阁,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它从始建于1380年的明代镇海楼(俗称五层楼)的建筑中提取元素,借用五层楼的概念,从外面看,文沁阁与镇海楼呼应,都是五层楼。

  但文沁阁内部实际上有七层构造,分别是名为“文明基石”的下中庭与名为“面向未来”的上中庭。从内部走入,穹顶透光,负一至四层借用中国古代宝塔层层叠高的形制,运用大块石头造型错落堆叠,象征中华文明基石累积高耸。上面还有五到七层的上中庭,特别在七层设计了一个宽敞的瞭望平台,可供人们舒目远眺,南面的山体尽收眼底。整个建筑群,注重营造大山大水环绕的天际线。可以说,内部看得见文脉,外部望得见山水。

  谈建筑价值

  建筑是版本馆的第一件展品

  南方日报:您曾经说,优秀建筑应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志、精神象征,您对广州国家版本馆有什么期望?

  何镜堂:广州国家版本馆是珍藏民族重要文化基因的种子库,可以说,整个建筑群就是版本馆的第一件展品。我希望这个展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成为传世之作。

  我们的图纸画了成千上万遍,不知经历了多少轮修改。三年多时间,我们前前后后做了很多方案,包括建设现场很多细节调整以及材料选用,都广泛论证、反复推敲、细心打磨,确保了最终的效果非常理想。建筑盖好、水池放水后,我在现场的感觉是,它超过了我的预期,它是地域、文化、时代融合的杰出作品。

  南方日报:广州国家版本馆是否可以树立标杆,成为传承岭南建筑文脉与时代融合发展创新的典范?

  何镜堂:我们岭南建筑学派,经历了好几辈人的努力。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夏昌世教授,与林克明等诸位前辈,当年从国外留学回来,把当时国外先进的现代建筑思想带回广东,跟广东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结合,创作形成了一批鲜明岭南风格的建筑。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接受他们的教育,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培养。但建筑要随时代发展,我们也要迈出新的步伐。

  当年,我的老师们曾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进行遮阳隔热的设计,获得全国认可。上世纪70年代前后,广州诞生了一批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建筑,像矿泉山庄旅社、东方宾馆等有岭南特色的建筑。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与智能化发展迅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应当说,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跟时代结合的精神,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接续岭南建筑的传统并与我们的时代接轨。

  我认为,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既体现了中国、岭南的风格气派,又具有新意,展现出强烈时代的气质,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谈未来期许

  辐射周边建成新的文化高地

  南方日报: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在您的设计生涯里具有怎样的意义,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何镜堂:我始终认为,建筑没有100分的作品,建筑没有唯一性。建筑在技术性一面,有严谨理性的标准,但在文化性的一面很难有唯一标准。同一命题,可以有不同做法。

何镜堂院士在广州国家版本馆内看展。

  何镜堂院士在广州国家版本馆内看展。

  从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广州海心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再到广州国家版本馆文沁阁,这些作品集合了我们团队的全部心血和努力。目前看,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效果比我想象的还好,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

  我还想说的是,它是我们团队共同的作品,不是一个人的。团队包括了我的博士,他们驻扎现场,付出了大量努力。记得第一次奠基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地方非常漂亮。当时还有另外几处选点,但我认为这种要千年保留传承的建筑,需要有大的自然环境作为依托,而它的西面、南面就留有大量辅助用地和延伸空间。

  我们甚至有个“文沁园”的设想,未来能够以广州国家版本馆为中心,在附近建设一个范围更大的文化活动区域,形成对大湾区文化有强大辐射力、让老百姓充分融入的独一无二的崭新文化阵地,使其真正成为代表当代岭南文化高峰的殿堂和高地

  【记者】黄楚旋 李培 王涵琦 

  【摄影】仇敏业肖雄 

  【视频】肖雄  

  【剪辑】许舒智  龙达洋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