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赛博机器人奏响千年句鑃
雄浑悦耳的乐音穿越时空而来
为全国人民带来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这不是科幻片的场景
而是十五运会开幕式演出现场
11月9日晚
三位机器人站在八件青铜句鑃仿制品前
用木锤轻轻敲击
熟悉的《彩云追月》前奏缓缓响起
拉开了十五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序幕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演绎
动听的乐音来自南越王博物院藏铜句鑃
一套八件的铜句鑃出自西汉南越文王墓
是兼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青铜乐器
当千年钟声响起
十五运会的运动激情随之澎湃
让我们走近千年句鑃
领略这场演出的非凡魅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01
何为句鑃?
“句鑃”(gōu diào),是一种青铜编列打击乐器,呈合瓦形腔体,于口弧曲,扁长柄。它的名字不见于古籍记载,而是源于器物本身的铭文。
演奏句鑃时,需设置底座来固定柄部,口部朝上,用槌敲击,这与编钟的悬挂方式大不相同。句鑃的造型为合瓦形,属双音钟,可分为正鼓音和侧鼓音。
现存的铜句鑃中,数量在三件以上且成编的极少,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铜句鑃八件成组,是较为少见的大型铜句鑃,具有四个典型特点:一是体形最大;二是与钟、磐、琴、瑟等多种宫廷乐器同出,是南越国自铸的乐器;三是调制痕迹明显,可见是宫廷中的实用乐器;其四,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西汉时期青铜句鑃。

南越文王墓出土铜句鑃
这套铜句鑃是岭南首次发现如此大型的越族打击乐器,一套共8件,重191公斤,最大者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者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
在八件铜句鑃的表面,都阴刻着两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说明这套青铜乐器是在南越文王赵眜在位第九年(即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制成的。“乐府”二字反映出南越国效仿中原汉王朝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可见南越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在八字铭文的正下方,还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号,与其大小正好对应,体现了南越国乐府对礼仪乐器的规范化管理。

南越文王墓出土铜句鑃“第六”
句鑃是先秦出现的青铜编列打击乐器,是中国古代礼仪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这套句鑃与编钟、编磬等组成了一套铸造精美、组合巧妙的宫廷大型编悬乐,为岭南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越文王墓东耳室出土情况
02
如何采音?
句鑃现身十五运会开幕式,缘起于开幕式总导演郎昆一次前期采风,在南越王博物院,他意外发现了这套铜句鑃,随即有了灵感。
据新华社采访,郎昆导演表示,青铜句鑃和青铜编钟都距今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中湖北曾侯乙编钟包含了完整的五声音阶和精确的“变宫”“变徵”音,证实中国早在公元前433年已掌握七声音阶理论,比欧洲早约200年。但与之相比,世人并不了解句鑃。郎导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知道中国不只有编钟,还有青铜句鑃,希望文艺工作者能把它像编钟一样推广出去。
在通过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物局审批后,开幕式导演组将这件一级文物从展柜中“请”出来,在文博专家的见证下,由作曲家舒楠“敲响”了它。铜句鑃的采音过程获得了导演组高度认可,舒楠惊叹:没有想到它的音准是如此美妙,可以想象到千年前的礼制——钟鸣鼎食之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实际上,出现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上的乐音并非这套句鑃首次奏响。自1983年出土以来,这套铜句鑃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专家周密的验证和策划下,铜句鑃曾经两度测音,为了解句鑃的铸造、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而第三次采音经过后期专业处理后,完整奏响了《彩云追月》的前奏,成为全运会开幕之夜的美好回忆。
03
如何奏响?
尽管句鑃的乐音依然雄浑悦耳,但仍须借助先进的科技方式将其呈现。
技术人员尽可能地采集了句鑃多个角度的乐音。由于青铜句鑃已有2000多年历史,采样声音略有偏差,采集完成后,技术人员通过电脑与标准音440赫兹进行校准后,“复原”了青铜句鑃原音。并由最新一代机器人优必选呈现敲击它的声音效果,奏出广东音乐经典曲目《彩云追月》的主旋律。
让机器人奏响青铜句鑃并非一件易事,机器人也需要努力练习和训练。据公开资料显示,机器人是来自优必选科技在今年7月推出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也是全球首个实现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团队首先来到了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实地观摩这套青铜打击乐器,此后历时一个月复刻制作了这套铜句鑃模型。复制完成后,团队一直反复使用这套铜句鑃模型训练机器人。
机器人并非全能,比如一台机器人就无法应对八件句鑃。最初方案是由一位机器人奏响,但由于模拟演示时常常出现机器人忙碌得手指翻飞,导演组最后决定出动三台机器人分别代表粤港澳三地分担敲击乐器的任务。人形机器人敲击乐器时,每一次敲击的力度、落点的细微变化,都将直接影响最终音色的呈现。因此我们看到的最终画面,是导演组对Walker S2机器人敲击精度严格要求后的呈现效果。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现场
04
意义深远
青铜乐器+机器人,看起来只是一场颇具创新的演出,但背后意义却不仅如此。古代句鑃多使用于国家大型活动和重要仪式,但这种使用仅限于上层社会,体现了古代贵族的祭祀礼仪和宴乐方式。
时隔两千余年,句鑃不仅走出博物馆,还走到了民众身边。当乐声在这次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全民盛会中响起,全国人民在穿越时空的乐声中感受到激昂向上的运动精神,这是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为全民所共享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在公众文体活动中的具象呈现。
在南越文王墓中,共发现了八十余件古代乐器,其中包括了铜句鑃、铜编钟、石编磬等大型成组乐器,此外还有琴、瑟等为公众所熟悉的丝竹乐器,以及陶响器等伴奏乐器,可以说,如果你细细品鉴,会发现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古代音乐宝库。
来源:南越王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