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数字文旅何以成下一个“风口”?

2023-12-01 08:08 来源:南方日报 叶绮涵 柴亚娟

  11月2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在广州召开,元宇宙、数字创意等前沿领域的数字文化成为热点。近年来,科技赋能文化、旅游趋势凸显,数字文旅产业正在加速高质量发展。这背后既有政策的支持,又与日益倾斜的投融资权重息息相关,更有言称:数字文旅已成为下一个“风口”。

  数字文旅近年为何格外受市场青睐?这股“风”又能刮多久?

  企业纷纷入局

  “数字+”投资潜力凸显

  在近日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数字文旅产学研创新平台秘书长何晓明指出,数字文旅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大数据技术应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方式,数字旅游正在不断赋能旅游产业。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到2023年,全球数字旅游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三倍,并且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数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数字文旅相关企业2160余家,其中,2023年1-10月新增注册企业670家,与2022年同比上涨75.9%;另外,从近三年(2020-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来看,分别新增195家、333家以及486家,保持高速增长;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江苏、广东三地相关企业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17家、210家以及194家。

  旅游之外,大批文化企业也以“文化+科技”为引擎,引领产业跨界融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文博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国际博物馆协会2020年的报告显示,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了15%以上。博物馆内的VR互动、虚拟讲解员,文化馆中的体感交互体验、电子屏游戏,线下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同时,线上“云看展”“云参观”等数字化应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文博场所吸引力的新来源。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日益坚实的资本助推。近年来,与数字文旅相关的投融资项目数量持续增加,跨界融合、科技化趋势愈发明显。据迈点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签约的34个重大文旅项目中,不少为文旅数字科技、博物研学、艺术旅游类等新型项目,如韩城黄河旅投集团的“城市旅游元宇宙开发及韩城动漫基地项目”等。

  根据《2022-2023年中国文旅产业投融资报告》,从赛道看,2022年至2023年二季度的文旅创投事件中区块链、元宇宙、VR/AR等赛道投资热度上升,其中元宇宙赛道上,投融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元宇宙数字藏品(如Bigverse)、虚拟人生态(如次世文化)与社交社区三个领域。

  而金融市场活跃的大湾区,也展现出对数字创意产业、尤其数字文化的青睐。

  据统计,2019年至今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达527件,总融资金额约为407.3亿元。在数字化加持下,广东文化产业结构也不断调优,预计2023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6000亿元,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源。

  更多促进投融资、产业融合的平台也在搭建。比如近日召开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就“人文湾区,数智赋能”为主题,聚焦元宇宙、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三个前沿领域,汇集了一批全国知名投资机构,实现文化企业重点项目融资专场对接。业内人士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将成文化产业投融资主要领域。

  系列政策扶持

  数字跨界顺应市场新趋势

  数字文旅何以受市场青睐?首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多个角度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推广应用,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

  为加快文化和金融高效对接,强化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2022年,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明确提出,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文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文化产业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鼓励通过市场主导方式设立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融资。

  从市场侧看,数字文旅、文化更迎合了新趋势下的产业需求。一方面,文旅需求已从单向的输出、接收,转变为双向的交互,游客对参与感、沉浸体验重视度提升。另一方面,文旅深入融合大趋势下,更需要数字科技作为载体,对传统景区、文博等场景做全新的、多元的诠释。

  以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着眼于AIGC、3D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加速布局虚拟数智人赛道,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其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定制的数智人“沁沁”,借助语音交互功能,为版本馆提供了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温度的交流问答、智能服务。

  再比如雅昌文化集团,以数字展的形式重新演绎经典作品《红楼梦》,在布展时以交互性数字装置系统呈现红楼世界的人物、文化、艺术及空间,打造沉浸式数字空间。该《红楼·幻境》数字展也于近期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数字与文旅、文化的结合,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山大学人类学副教授赵萱指出,对企业来说,涉足文旅、尤其文化意味着“市场附加值”,即附加文化属性而产生的溢价。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革新,数字产品的打造不再意味着“高不可攀”的成本,由于数字场景具有多变性,一次性投入就可以带来重复收益。

  此外,不少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也成为数字旅游、文化背后的殷实力量。比如腾讯,就将文旅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入口,推出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科技+文旅”类产品。旗下腾讯基金会在资金扶持基础上,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实现了长城等传统景点的数字化再开发;2022年更涉足文博赛道,与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发起“腾博基金”公益项目,为文博行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资本介入助推

  粤港澳科创、金融优势做支撑

  在数字文旅跨界发展方面,大湾区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数字创意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具备扎实基础。例如,在技术方面,广东在虚拟现实、文化装备等数字文化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营收5728亿元,居全国首位。

  另一方面,活跃的年轻群体也为广东数字产业带来更多机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项目总监马尧指出,珠三角是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年轻人乐于参与到新鲜事物中。”他以腾讯“云游长城”项目为例,指出广东用户在类似项目、公益活动中参与度都位居前列。而这种开放、包容也让这里更易成为新模式的“试验田”,与香港、澳门的联动,则为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原材料”。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湾区资本市场成熟,文化产业投融资功能稳健,能够为未来文化产业可持续转型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如何让“数字+文旅”发挥更大价值?金融的介入不仅是趋势、也成为“必然的选择”。赵萱指出,文化传承已经步入到了“代际传承”的阶段,当年轻群体成为传承主体,就需要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将资本作为载体去实现生产性保护。马尧也强调,资金支持、包括系列技术展示的传播,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大众重新认知和理解文物保护。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成为“风口”,但数字文旅产业远未成熟。何晓明表示,目前数字文旅面临的最大困境既不是经济因素,也不是技术投入,而是观念的落后和产业融合的不足。“旅游产业层面很少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而技术公司对旅游场景又非常不了解”,从而导致技术鸿沟。

  而在赵萱看来,数字产品虽有“雏形”,却在细节、操作感等方面仍有欠缺,科技门槛尚未得到解决;而为了盈利,企业往往会进行模式复制以降低成本,又缺乏文化的深层挖掘,因此出现数字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另一方面,资本的过度介入,也可能导致“数字霸权”,对文化传承和游客体验都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游客只是想去看文化产品、场景,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数字呈现。”赵萱指出。何晓明也坦言,存在部分数字文旅产品过分侧重技术展示、而忽视了深层文化和旅游内容的问题。

  她强调,为改善这一状况,应在项目设计初期就将文化和旅游内容作为核心。科技应被视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用于增强和传递文化价值。同时,加强内容研发团队与技术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技术应用恰当地服务于文化内容的表达和体验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叶绮涵 柴亚娟 统筹 周人果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