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对话非遗保护专家:从“舞春牛”到赏花,广东人这样迎立春

2022-02-05 12: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宋代诗人王镃的一首《立春》,描绘了古代民间“打春牛”“做春饼”的盛况。

  今年正月初四是立春。立,为“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近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古人备受重视的节日,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农耕文明的影响减弱,立春的仪式感消退,更多变成民众赏花、踏青的悠闲假日。

  她还介绍,曾作为立春重要庆祝活动的“舞春牛”,已于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从非遗保护角度看,能看到‘舞春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人感到欣慰。”

  【对话曾应枫】

  南都: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有何历史渊源?

  曾应枫:“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人们经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后再次“重启”,是万物复苏的标志,也寓意新春的开端,意味着农民经过一轮休整后,正式迎接春天的到来,重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南都:古人是如何庆祝立春这个节日的?

  曾应枫:立春是古人备受重视的节日,最著名的庆祝方式之一便是“闹春牛”,也叫“跳春牛”“舞春牛”。这种庆祝形式出现的具体年份目前难以考究,大概在唐宋期间,这种庆祝活动已在中原地区普遍盛行。

舞春牛。图片来源:韶关市文广旅体局

  “舞春牛”并非使用真的牛。“春牛”是由竹篾、铁丝扎制而成——先用竹篾、铁丝扎制成牛头骨架,然后糊纸和彩绘,做成牛头状;牛尾用一节短的弯木缠上棕丝牛身内衬草席,外面蒙上一层灰布或黑色被单,连接牛头牛尾。

  在立春当日,古代民间多地都会举办“舞春牛”的庆祝活动,春牛队通常由十多人组成,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耕夫手执牛鞭、肩扛木犁,一人扮看牛仔,一人扮阿妹,肩挑水桶或花篮,手执彩扇、彩巾,相随在春牛左右,唱歌跳舞,其余为乐队伴奏人员。“舞春牛”的表演大多即兴,演唱对白诙谐轻松,所到之处充满欢声笑语。

  要知道,“牛”这种动物在农耕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牛作为元素的“立春”庆典,是一种“祭祀”,也表达古人对“丰收”的期待。

  南都:到了现代社会,有哪些庆祝立春的活动和民俗?

  曾应枫: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农耕文明的影响减弱,立春的仪式感确实在消退,有些年份的立春在春节假期,这一天更多地变成民众赏花、踏青的悠闲假日,广东一些地区的人民,也会利用这个节日“拜神”,以祭祀所信奉的神明。

  “舞春牛”这种传统的立春庆祝活动也保存了下来。据传,清康熙年间“舞春牛”已在粤北山区农村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舞春牛”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我认为“舞春牛”的表演,仍符合当代人对“丰收”的期待,以及民间自我娱乐的需求。

  南都:你如何看待“舞春牛”的传承与延续?

  曾应枫:传统立春的庆祝活动主要发生在农村,现代都市化趋势下,举办如此大型的传统庆祝活动可能并不现实。如果从非遗角度看,作为立春传统的庆祝活动的“舞春牛”,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从道具制作到表演,已濒临失传边缘,需要加以抢救和保护。

  目前韶关等地区已建立起一些“舞春牛”的传承基地,这些舞蹈也走进部分广东校园,能看到“舞春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人感到欣慰。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