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区新闻出版局、区版权局)主办的荔湾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永庆坊大学堂”在珠江钢琴创梦园举办。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方昕,以“非遗创新设计与传播实践”为主题,讲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活动中,方昕以“非遗要如何走近受众?”“非遗如何走进生活?”“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三个问题为引子,阐述了非遗在当下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她指出,非遗作为古老的技艺,在当下往往被视为小众艺术,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必须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传播。
方昕以荔湾区永庆坊公共艺术实验为例讲述非遗如何走近受众,她展示了龙舟、舞狮和鸡公榄等广东特色形象如何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变身”为潮龙“乐仔”、舞狮“安仔”和鸡公榄“福仔”,实现非遗的成功“破圈”。她强调,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非遗的特点,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针对非遗如何走进生活的问题,方昕提出了通过版权授权转化为文创产品的方式。她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和广州大剧院联合设计的“星空版”票纸为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非遗工艺“螺钿镶嵌”的特点用现代科技手段打印到大剧院的票纸上,形成一种随光闪烁的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让大众在观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还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了非遗的经济价值。
在探讨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时,方昕提出了“本土即国际”的观点。她认为,最本土的文化往往具有最广泛的国际吸引力。青年一代应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外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发声。她分享了“中国非遗走进英国博物馆”系列活动的成功案例,该活动包括京剧、昆曲、广东音乐、广东木偶戏、川剧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国博物馆的展演,并根据英国受众的特点和习惯进行了精心编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部分非遗文创产品,让观众亲身感受了非遗的魅力。许多观众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对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看到了非遗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陈小庚 通讯员 邱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