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广东与当代:一位实践者的观察视角”为主题的学术对话围绕《20年·广东美术观察》一书在广州方所书店内展开。
活动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向上主持。作为本套书的责任编辑与项目统筹,他向现场观众介绍,此书经王璜生倾注二十余年心血选编打磨,以独特双重视角与关键词线索贯穿始终,最终形成《大展·美术馆》《现象·生态》《解读·评述》三卷,总字数超百万,篇幅近千页,构建起从机构运作到艺术生态、理论批评到个体创作的多维观察框架。
这部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历时二十余载编撰的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广东当代艺术生态,更在创作、批评与出版之间架起学术桥梁。
现场特邀了本书作者王璜生与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杨小彦两位学者展开对谈。
对话第一部分聚焦实践者视角下的写作与艺术观。对谈围绕“艺术批评的定位”“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批评的互促关系”“独立批评作为另类创作的价值”“广东美术二十年生态特征”“家学影响与代际传承”“出版转型与学术传播”等议题展开。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杨小彦指出,王璜生通过创办“广州三年展”等国际级展览、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跨文化传播,为本书注入独特观察维度。他强调,广东美术的活力源于开放性与实验精神,而王璜生的著作正是这一历程的“学术注脚”。
杨小彦援引新闻学理念“新闻即初级历史”,指出艺术批评作为艺术现场的初始观察与评价形态,可视作艺术史的雏形,批评文本是保存艺术事件核心记忆的原始文献。
王璜生从“独立批评”这一彰显个性与文化立场的创作形式切入,追溯本书著述源起。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美术馆出版事务鲜有专人统筹,执掌广东美术馆后借鉴国际顶尖美术馆经验,开创性确立“每展必出配套出版物”制度并严格把控质量。出版物被赋予双重使命:既是检验展览与研究成果的核心标尺——系统记录展览细节、梳理文献脉络、规范学术表述、呈现研究过程,从而反向完善学术体系;又是兼具“工作档案”与“思想载体”价值的实体。本书勾勒出王璜生的思想轨迹,更强调广东美术二十年持续突破地域疆界、深度参与全球对话的历程。
对话第二部分围绕广东美术与当代话题展开深度探讨。杨小彦指出,1990至2009年是广东艺术领域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敢为人先、务实开放”的地域特质在美术实践中彰显得淋漓尽致。王璜生作为亲历者,不仅系统梳理“卡通一代”“新水墨”等艺术现象,更力推摄影成为艺术表达重要载体。
活动收官之际,刘向上表示,本书出版不仅是对广东美术二十余年的学术总结,更旨在激发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与思考。艺术发展既需要观察者的忠实记录,更依赖实践者的锐意突破、坚守独立性。期待《20年·广东美术观察》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人看见广东、看见中国当代艺术的澎湃生命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田叶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