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广东是国内最早建立文物鉴定机构的四大省份(直辖市)之一,今年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发展的第70个年头,也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际,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联合南方日报、南方+策划推出“粤鉴之路”专题系列报道,采访回顾一代代“粤鉴人”为守护国家文物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传承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粤鉴之路”。
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闷热的夜晚,珠海拱北海关的气氛显得与往常不同。透过昏暗的灯光,数名海关执法人员正从散落的集装箱中清出一大批瓷器、青铜器、丝织品等疑似文物。
与此同时,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员叶其峰、谢海山、林锐、潘鸣皋、杨穗敏等人接到消息,第二天一大早立即动身前往拱北海关。当时,去一趟珠海需要辗转4个渡口,再转公交、步行,耗时近7个小时才能到达。成员们顾不上路途疲惫,立即配合执法人员在海关仓库连夜展开鉴定工作,400余件文物被一一清点出来。
潘鸣皋(中)在海关查扣疑似文物鉴定现场。
今年刚退休的潘鸣皋还清楚地记得,在广东夏季,海关的仓库“闷不透风,几扇小窗户在比人还高的位置上”,大家点着灯鉴定这批文物,直到第二天才结束工作,“衣服湿透了好几遍都顾不上了。”
经鉴定,这403件走私文物中,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及少数民族文物三大类,涉及陶瓷器(包括陶俑)、青铜器、木雕、石造像、织绣品、生物化石、藏传佛教法器等多个品种,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5件。其中一件“嘎巴拉碗”保存完好,口沿镶嵌錾刻精美花饰的银护边,里部护托刻有讲经场景,尤为工致罕见。
1999年的这起走私大案引起文博界广泛关注,它却是当时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工作常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桩桩文物犯罪案件中,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1997年升级为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一次次奔赴第一线,在“实战”中以“粤鉴”之名坚决捍卫国家文物安全。
奔走在打击文物走私第一线
曾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流散文物科(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主要负责人的彭如策介绍,广东毗邻港澳,海岸线长,加上上世纪80年代后对外交流频繁,人员和货物进出境数量大,使得文物盗掘、走私活动愈加猖獗。走私文物的方式也从最初的少量携带发展为货运、邮运或速递渠道大批量走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省查获盗掘自外省古遗址和古墓葬、经由广东口岸走私出境的部分文物。图源:《广东文博》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在走私犯罪高发的年代,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成员常年奔波于省内打私查扣现场。当时,整个鉴定组不到10人,每次外出参与鉴定的人员一般不到5人,不轮值的时候,成员们基本都分组在各地奔波。他们经历的文物走私案件五花八门,经手鉴定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在大家的回忆中,那段工作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艰辛、忙碌,也充满故事”。
潘鸣皋从事文物鉴定工作达35年,既是鉴定员,又是“把关者”“守门员”。1987年开始,半路“入行”的潘鸣皋前往扬州、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陶瓷、杂项及玉器鉴定培训,先后师从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家具鉴定专家王世襄、印章鉴定专家王一羽、玉器鉴定专家张永昌等人,很快成为文物鉴定骨干力量。
谈及经历过的走私大案,潘鸣皋回忆“太多了,几乎是一件接着一件”。上世纪90年代,广州公安曾在旧广州南站(黄沙站)货运站截获23箱唐三彩复仿制品。赶到现场的鉴定组成员按照惯例开箱进行检查,在打开第3个货箱时发现一件包裹,拆开后发现了唐三彩碎片若干,后又在其他货箱中认出两尊唐代镇墓兽,识破了走私分子试图在新工艺品中夹杂重要文物蒙混过关的阴谋。
另一位文物鉴定专家谢海山也曾参与过数起文物犯罪重案的鉴定工作。他回忆,由于案件频发,特别是大案、重案多,而当时交通效率又低,鉴定组常常一周都奔波在省内各地,“不是在鉴定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其间只能使用电报与值班人员联系。
广州海关、新风港码头、深圳蛇口海关、湛江边防……鉴定人员的脚步跨越水陆,遍布各地。集装箱、民用渔船、生鲜运输货车,都有可能成为夹带携运的工具,因此在文物走私第一现场,更需要鉴定人员与执法人员打好“配合战”。1998年,深圳蛇口海关曾查获旧家具若干件,其中一件清代铁灯架引起了鉴定人员注意,后经鉴定属禁止出境文物。该灯架造型别致,安装起来呈树状,顶部有双鹤,总共可置灯50盏,灯座底部还有“雍正五年”款,十分罕见珍贵。正是通过鉴定站成员与警方通力协作,才阻止了这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在打击文物犯罪高峰期,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不仅与内地公检法机关紧密合作,还与港澳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早在1984年,彭如策等鉴定组成员曾赴澳门,在时间紧、任务艰巨、地点分散的情况下协助警方鉴定走私文物1629件。30余年间,鉴定站人员也多次赴港澳调研文物走私状况,受邀为当地海关鉴定疑似文物,以及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鉴定站人员为海关学员讲授文物鉴定知识。
21世纪以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依然坚持为公安、海关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定期向海关整理通报文物动态调研情况,还多次联同海关人员对国内文物市场和考古新发现开展调研,持续与广东省内各海关展开各类合作,增强海关人员文物保护意识,严守文物出入境“南大门”。
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今,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联合公安、海关等部门共计参与打击文物走私、文物倒卖等案件8665宗,鉴定物品逾50万件。
逐步完善出入境鉴定程序
鉴定站成员除了严格把关,全力阻截我国珍贵文化遗产流失,还承担起规范鉴定程序、培养鉴定人才等一系列辅助鉴定工作,为“粤鉴”事业的起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刚成立不久的鉴定组仅有苏庚春、宋良璧、彭如策3位成员,负责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的文物出口鉴定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彭如策发现前来办理文物出境手续的旅客中总有一些“熟面孔”,于是立即着手整理3500多份前三年个人携带文物出口登记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姓氏笔画分类的出口文物携带品查阅卡和重点旅客名卡等档案资料,控制了个人携带文物出口的数量,有效遏制了一批不法分子为了营利利用监管漏洞多带文物出口的现象。
广东历年打击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的部分缴获文物。图源:《岭表撷英》
据彭如策回忆,当时鉴定组的法律鉴定还没有规范的意见文书,都是使用便条纸出具证明,因此他设计了包含文物及复仿制品信息登记表格的鉴定意见,并对整个鉴定流程加以规范。这一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鉴定组次年开始使用正式证书和规范化鉴定程序。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意见书由彭如策设计,于1982年正式启用。
为进一步规范文物出境鉴定工作,国家文物局自1993年开始组织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考核。1994年,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获得文物出境鉴定团体资格,获准使用“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的名称履行文物出境鉴定任务。截至目前,广东站先后共有19人取得了31项责任鉴定员资格,数量居全国前列。
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单小英回忆,广东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翻新旧木家具和仿古家具出口大省,经常一趟便是满满几个集装箱货柜。为了避免申报货物中混入旧家具,鉴定站要求代理机构如实申报货物数量,将货物拍照并刻录存档光盘。鉴定人员在现场鉴定后监装加封,忙到深夜才返穗成为了常态。
2007年,《文物出境审核标准》颁布,将一律禁止出境文物年限由1795年调整为1911年,鉴定站专门组织了2次家具鉴定学习,邀请故宫博物院古家具鉴定研究专家胡德生来穗授课,增进鉴定人员细化区分晚清和民国两个阶段家具的鉴定能力。2009年7月1日起,新版文物进出境审核文件和火漆印章启用,实行一物一证并钤盖火漆印。鉴定站立即按照最新规定改革家具出口审核方式,首先区分允许出境的文物和仿古工艺品,再逐件钤盖火漆印。这一做法尽管大大增加了鉴定人员的工作量,但更为有效地规避旧家具走私的风险。
2008年,“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更名“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在线上线下并行、图片鉴定与实物鉴定相结合、优化海关文物进出境审核流程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针对广州保税区,鉴定站除了严格按照“一线申报、一线监管”原则,还开通预约通道缩短行政审批时限,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文物进出境审核方式,解决文物进出境“最后一公里”问题。
步入新时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工作重心也有所转移。虽然文物走私案件在国家的大力打击之下大大减少,但近年来,盗窃、诈骗等文物犯罪案件仍然层出不穷。2016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的第一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给各类涉案疑似文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2013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人员在蛇口海关货仓现场鉴定查扣疑似文物。为明确文物真伪及数量,鉴定人员需要逐件拆开货物包装进行鉴定。
2020年8月31日起,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积极联合广东省公安厅及各地级市公安局、派出所开展相关涉案文物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以前的鉴定组,到现在的鉴定站和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这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一代代文物鉴定工作者的使命和付出。”重返鉴定站接受采访,看到现代化办公环境的单小英不禁感叹,“如今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无比欣慰。未来,‘粤鉴’仍需勇担重任,守护好文物的安全。”
【记者】关雨晴
【实习生】张茗嘉
【通讯员】麦蕴宜 麦迪安 谭琦
【图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