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岭南大讲堂|别样岭南成就超然苏轼,中大彭玉平教授解读苏东坡的生命长卷

2025-06-15 23:03 来源:南方网 郭昊奇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不用自己用。”彭玉平教授对苏轼留给后世财富的第一点回答,让满堂听众忍俊不禁。

  6月14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以“苏东坡的生命长卷:困厄与超然的对话”为主题,做客广东省博物馆,带领听众走进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体悟他从苦难困厄中修炼出的豁达超然境界。

  别样岭南成就超然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讲座开场,彭玉平先道明了苏轼与岭南的不解之缘,他表示:“惠州、儋州都属于岭南地区,如果说苏轼有三分功业的话,那么其中两分都是在岭南成就的。因此苏轼对岭南应是别具情怀。”

  透过苏轼对待疾病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夫南方虽号为瘴疠地,然死生有命,初不由南北也”。苏轼认为,虽然岭南常被称为瘴疠之地,但生死有命,岂能取决于人在南还是在北呢?他热爱生命,但并不重视瘴气,也不畏惧死亡,这为他之后在北归途中瘴毒大作埋下了隐患。

  “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在饱受瘴毒折磨时,苏轼也尝试了各种养生与应对方法:“芎尤奇味,得日食以御瘴也”“使真气运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也?”从食疗到道家方术,彭玉平坦言:“苏轼为了治病和长寿也是想尽了办法,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定是个不负生命的人。但苏轼并不愿像苦行僧一样把生命简单地延长,他更享受当下生活,希望每一天都快乐。”

  苏轼在黄州写下《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有人对苏轼说,你早上就吃两大碗肉对身体有影响。苏轼回答说,我吃得舒服你就别管我了。

  超然境界背后的苦厄常被人所忽视

  在娓娓道来苏轼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的同时,彭玉平也向听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看他的史料时,发现他原来百病横生,一直被病痛折磨,我见犹怜。所以我一直纳闷,这么柔弱多病的身体如何撑起了那么强大的生命力?”

  在苏轼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他的生命激情依然昂扬,但身体的疾病却给他极大的折磨。他超然境界背后的苦厄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去一个名叫螺师店(即沙田)的地方看田,途中淋雨,兴之所至所写下的。人们往往被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豪迈所吸引,然而话锋一转,下阕写道“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淋雨抒发才情过后不久,苏轼便患风寒感冒,治疗月余,其间换了两个郎中才逐渐痊愈,由此可见苏轼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而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友人潘尉与庞医还发现苏轼手臂明显肿大,判断是药石之毒,须尽快用针去除。可以看到苏轼在平日也有服用丹药,药石之毒与瘴气之毒在他体内常年积聚,令他百病横生,痛苦不堪。

  在黄州时,当地天气也进一步加剧了苏轼的病情,“今岁暑毒十倍常年,雨昼夜不止者十余日”,以至于“某卧病半年,终未清快,近复以风毒攻右目,几至失明”。从黄州之后,苏轼的身体便愈趋而下,黄州的疮疖之痛,惠州的痔疾折磨,儋州的瘴气困扰,不断损耗着苏轼的生命之气。“虽然苏轼那么热爱生命,那么想方设法来延年益寿,但那个狰狞的时代,留给苏轼的却主要是排挤、打压、漂泊、孤独和疾病。”

  文学是苏轼此生最大的慰藉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之后,黄州成为苏轼到苏东坡的精神蜕变之地。他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获城东50亩荒地,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对此,彭玉平调侃:“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八岁的小东坡’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苏东坡最小的时候也有46岁了……”彭玉平妙趣横生、金句频出的讲座风格,博得现场掌声不断。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困厄与苦难最终铸就了苏东坡不屈之风骨与乐观之诗魂。彭玉平指出:“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诗句,八成都是他在乌台诗案之后所作,文学是苏轼此生最大的慰藉。”

  当历史还有温度的时候,那叫作文学;当文学的温度冷却之后,历史才向我们走来;当文学冷却,历史走远,哲学才慨然登场。“所以文学不远,而且温暖。苏轼研究历史,也研究哲学,但是给他生命慰藉最多的是文学。”

  讲座最后,彭玉平以自己一首诗《遥寄东坡居士》对苏轼的生命长卷作结:平生万物作芳邻,从此湖山我主人。往事皆从心上过,周旋自在自由身。“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该去寻求一种意义,如果仕途上的意义无法实现,不如去寻求人生本来的意义。”

  苏轼与岭南之间是一场双向奔赴

  在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过客,承苏轼生命的心念与智慧,得滋养,被感怀。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天下一绝,更因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智慧。

  在现场提问环节,不少年轻的“苏轼迷”纷纷举手发问,畅谈心中所思所感。

  “苏东坡在岭南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篇章,这些对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彭玉平认为一句话可以回答,“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岭南的诗性与从容,既坚守人格底线,又包容人间万象,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自在自得的松弛感,有滋有味的生活态度,彭玉平认为都是对岭南生活的接受。“对苏轼来说,活着就是王道,要有滋有味地活在岭南。果中的荔枝,人中的苏轼。第一等的果,配第一等的人。苏轼与岭南之间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

  讲座结束后,还有大批年轻观众围住彭玉平教授,踊跃向他请教。一位中法混血的小男孩带着苏轼的著作而来,向彭老师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还现场背诵了自己最喜爱的经典诗词。

  面对热情的年轻人,彭玉平指出:“人生从不是单项选择题,苏轼教会我们,即便整个世界辜负了你,你也不要辜负自己。”

  接下来,2025《岭南大讲堂》还将邀请广东省内外文、史、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讲座,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话题,以博古通今的开阔视野、跨界融合的专业积淀和切近深挚的岭南情思,唤起市民对于传统与当下的关注与思考,展现新时代传承之责、岭南之美、文明之光。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通讯员 周嘉怡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