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汕头小公园的“文保特工队”

2024-10-12 10:29 来源:南方+ 李培 姚志豪 等

  问脉南粤·文保现场

  中山纪念亭外用潮汕话夹杂英语交谈的南洋华侨、围在“汕头旅社”招牌前拍照的网红小姐姐……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长假,汕头小公园游人络绎不绝,深夜时分,一栋栋骑楼被射灯照得发亮,放射状街道延伸向远方的夜幕。

  “它们就像我们的老朋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汕头市金平区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文物普查队。小公园一楼一故事,开埠区18条骑楼街、数百座骑楼,正因为文物普查、文保工作者的探访,从沉睡中苏醒。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这支特别的文物普查队由三代文保工作者组成,年龄最大相差接近40岁,由参加过“三普”的区文化馆老馆长林永利带队,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张耀辉领着几名区博物馆的“90后”,深入小公园走街串巷,不错过任何文物的蛛丝马迹。

  这项工作他们已为之努力奋斗多年——为那些无名的老建筑“验明正身”。

  三代文保人组成普查队

  “弟啊,你们在物地个(你们在做什么)?”

  “在做文物普查啊!就是给文物做做体检。

  一位过路的老阿伯对“四普”工作队投来好奇目光,队里最年轻的“90后”卢孟羽脱口而出。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队员卢孟羽。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队员卢孟羽。

  午后阳光正盛,汕头小公园鳞次栉比的骑楼街上,普查队员们带着卷尺、测距仪、无人机、普查手机,对着文物建筑测量、记录,忙里忙外。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超大近代骑楼建筑群,近64公顷的历史街区,中西合璧的骑楼群建筑甚是壮观,环形放射状老街布局,别具一格。

  人们漫步在小公园“四永一升平”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一段百年前汕头开埠的繁华往事。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这支工作队人数不多,核心主力成员6人,却是相邻区县特别羡慕的“高配”版工作队。队伍里不仅聚齐了老中青三代人,还难得地配备了文物与博物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的队员。

  “还不都是老林馆‘催’出来的。”张耀辉调侃道,“离‘四普’开始还有一年多,他就一直在我耳边念叨,提醒我要赶紧为人手部署做准备。”这才有了一批“文保新生”在“四普”前顺利到岗。

  “四普”工作队的领队老林馆,是金平区博物馆、文化馆馆长林永利,他性格随和开朗,特别有亲和力,和工作队里的年轻人们打成一片。

  他是队伍里唯一参加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老同志,也是年轻人们眼中的“活地图”。金平区16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都在他的脑子里,不用翻地图,抬脚就能带人去。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17年前的“三普”,是林永利文保工作的开端。

  那时主要负责群文工作的他,被招募进“三普”工作小组,经历了三四轮培训,一步一个脚印走访当地老人,对照“一普”“二普”留下的简单线索,寻访文保地点。汕头大厦、永平酒楼等历史建筑就是那时候记录进“三普”档案里,林永利也从那时起一头扎入文物保护工作中。

参观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的游客。

参观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的游客。

  “老房子没有保护,没有人气,就会破败下去,当中的故事便再无人知晓。”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平人,行走在已经踏过百遍千遍的巷道上,林永利舍不得让这些故事一直沉睡。

  一边测量、绘图,一边逐项录入文物空间位置、保护级别、类别、年代等信息,对文物范围进行GPS打点,一点点矫正偏差……“老林馆长”传授经验,“文保新生”发挥所长。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年轻的队员们掏出了“新工具”——无人机。在航拍下,自称“文保新生”的卢孟羽发现,汕头大厦旧址顶楼的白色牌坊上,刻着代表出生年份的数字“1933”。这张全新角度的照片顺利补充进了档案里。

  一个新线索的发现,往往就意味着一座楼“活起来”,仿佛撬动了历史一角。因为有了这群文保工作者,关于小公园开埠繁华历史线索如雪片般涌来,越积越多。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再有几年,林永利就快退休了,他却一直心心念念“四普”的工作。当年“三普”时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很多点位缺乏准确的经纬度定位,偏差较大、信息不全。“干完‘四普’,完善这些信息后,我才可以安心退休。”他笑着说。

  小公园的文物侦探

  汕头小公园保存着目前国内最大的骑楼建筑群。走进它们你会发现,不少刚刚修复的骑楼上,刻意保留残旧的痕迹。

  所谓“修旧如旧”,简单的四字背后,是文保工作队日复一日的精心呵护。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队员、金平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张耀辉。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队员、金平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张耀辉。

  “我们就像是文物侦探。”张耀辉戴副圆框眼镜,斯斯文文,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几年前,原本从事与文物保护毫无关系工作的他,带外地朋友逛小公园,朋友问他这些建筑的来历,当时的张耀辉答不上来。回家后看到老友发了一条朋友圈:“汕头人,说不清自己的历史。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张耀辉,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档案,一发不可收拾。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他身上有某种“捕获”线索的天赋:他有股韧劲,几年来走遍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大大小小的档案馆、图书馆翻资料,光是搜集到的小公园有关历史资料就有1GB;他善于“街访”,与年长的阿伯阿婆攀谈,从他们那里打听有用线索。

  2019年底,一个尘封多年的华侨历史需要找寻遗迹,也要“验明正身”。

证明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存在的老地图。受访者供图

证明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存在的老地图。受访者供图

  当时,相关部门苦苦寻找当年潮汕铁路的踪迹,这条全长42公里的铁路,曾为中央红色交通站秘密“输血”,它1939年被全线拆除,留下的文字资料寥寥,早已消失在人们视线。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在100多年前的历史图片。受访者供图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在100多年前的历史图片。受访者供图

  为找到印证潮汕铁路可能残存的遗迹,张耀辉带领小团队根据之前搜集到的两份地图,锁定了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的基本位置:汕头火车路18号。当工作队找到这处旧址时,房子已被旁边厂房、仓库等建筑包围,内部还长有5棵大榕树。

地图上标注的“潮汕车站”字样。受访者供图

地图上标注的“潮汕车站”字样。受访者供图

  “面目全非,也不知道原来的样子,工作一度中断。”张耀辉回忆说,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附近居民找到他,拿出家中珍藏的4张老照片,让修复工作“柳暗花明”。

  正是根据这几张老照片,专家们确定了建筑修复图纸,重新筑造了等比例新“骨架”,将北面保留下来的旧墙嵌入“骨架”。“就像在豆腐上做了一次外科换骨手术。

  就这样,这座消失了80多年的老建筑,在小公园地表被挽救出来。如今,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已成为小公园又一处重要红色遗迹,此次也被纳入“四普”重要新发现。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修缮后)。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修缮后)。

  “海外捞针”牵出热血往事

  从汕头老妈宫穿过外马路,进入招商路一横巷,树影婆娑、闹中取静,一栋风格别致的民国洋楼映入眼帘。

  沿街看平平无奇,转入内街,只见一段石墙,将一栋三层仿巴洛克式建筑半围起来,里边的小洋楼十分别致,灰白罗马石柱、别致的拱型门廊、精美绝伦的浮雕……透着不同寻常的讯息。

火焰社旧址。

火焰社旧址。

  3年多以前,它的传奇身世被“破译”。

  几名汕头留日大学生在东京某档案馆翻查资料时,意外在一份民国时期出版的《岭东民国日报》副刊《火焰周刊》上,找到了100年前火焰社——岭东最早的新文学团体的地址、门牌号。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随后,文保工作队顺藤摸瓜,将这个地址信息与地图比对,锁定了这栋位于汕头外马路招商路一横1号的小楼。

  当时,这栋小楼正准备被征作它用,旁边准备建一个立体停车场,由于身世被“挖”出,之后它被修缮改建为“火焰社”通信处旧址,被列为汕头市级文保单位。

  进入大门,迎面可见当年报纸版头的“火焰”二字,字体如熊熊烈火般,十分醒目。下面展示了一首郁达夫1926年10月19日写于汕头的诗《赠火焰社》:“五十余人皆我爱,三千里外独离群。谁知岭外烽烟里,驿路匆匆又逢君。”

  小洋楼内部被改造为展馆,“火焰社”那段热血往事跃然眼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许美勋、洪灵菲、戴平万等潮汕进步青年于1923年成立了粤东最早的新文学团体火焰社,后来他们中的几位又成为“左联”重要成员。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鲁迅那篇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专门写到过一位女烈士冯铿,就曾在此创作投稿。她的事迹陈列于此。

  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公园一处热门网红打卡地,吸引大批年轻人来访。

  为汕头小公园那些不知名的老建筑“正名”,在这支团队之外,还有一张足迹遍及海外的“潮人网”。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他们是潮汕籍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海内外档案馆寻找与汕头有关的老档案、老资料,如同“大海捞针”那样寻找散落的线索,然后传回给文保工作队。

  几年前,因缺少最初建筑图纸和历史照片,英国驻汕头领事馆修复工作一度“搁浅”。

  文保工作队辗转找到一位身在伦敦的汕头籍留学生,在英国资料库找到有关汕头的档案资料13500多卷,他起早摸黑蹲在伦敦郊区的一间档案馆,啃了几天法棍,终于找到了这份珍贵的图纸。

  “在异国他乡翻找档案时,才恍然感到故乡离他如此近。”这位留学生在邮件里的一句话,一直印在文保专家脑海中。

  随后,国内专家根据这8张海外传回的档案图片,认真修复了英国领事署旧址,它于201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金平区文物普查队工作照。

  向文保工作队提供老照片的居民,默默无名从海外打捞老汕头档案资料的留学生,满腔热血保护潮汕文化的普查队年轻人……林永利说,如果没有他们,许多艰难的“破解”工作可能会戛然而止。

  “小公园一楼一故事,不去挖掘,这些故事将永远淹没在废墟里。”林永利说,文保工作者每天做着“不被看见”的工作,但只有一点一滴做下去,才能让汕头的历史记忆越来越清晰。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汕头大厦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统筹:李贺 李培

  采写:南方+记者 李培 王涵琦

  脚本: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