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岭南古籍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近代新闻出版人物史料丛书”再添力作——《金灿然文集》正式上市。

《金灿然文集》
这部汇编了新中国第一代出版家金灿然1934至1964年间出版相关著述的文集,不仅系统呈现了他“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出版理念,更为解码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金灿然
金灿然(1913—1972),这位从山东鱼台走出的出版界先驱,被誉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曾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主持组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等重大古籍的点校与影印工作,在海内外学术界与出版界留下深远影响。然而,这位业界巨擘的早期经历长期以来多语焉不详,《金灿然文集》的出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文集收录的文献中,清晰勾勒出金灿然的成长轨迹。早年在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济宁)求学时,他便因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后辗转多地任教。1935年,他凭借同乡关系进入《华北日报》担任校对,一边谋生一边写作积累,为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奠定基础。在1934至1937年间,他在该报发表了13篇作品,包括7篇译文和6篇散文。其中,1936年发表于《华北日报·每日文艺》追悼鲁迅专号的《为鲁迅先生辩》一文尤为瞩目,与魏伯的《一把匕首》并称专号中最具分量的篇章。金灿然在文中鲜明主张文学应关照现实、为民众发声,这些思想成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和投身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起点。
作为“近代新闻出版人物史料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灿然文集》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岭南古籍出版社策划这套丛书,旨在打捞散佚于各类出版物中的近代新闻出版人物著述。此前,张元济、邹韬奋、史量才等出版巨擘广为人知,但众多在一线默默耕耘的从业者成果尚未得到系统整理。丛书通过辑录这些人物的专著、书信、文论等,不仅还原了他们的生平与思想,更勾勒出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全景。
文集所收录的文章、译文、工作报告及信件,不仅展现了金灿然在出版实践中的丰富经验与敏锐洞察,其“推陈出新”的出版理念更对当下行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从早年为革命文学呐喊,到晚年主持国家级古籍整理工程,金灿然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出版”的初心。
《金灿然文集》的问世,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提供了鲜活样本。读者可通过这些文字,触摸一位出版家的精神世界,更能从中窥见新中国文化事业从奠基到发展的艰辛历程。对于新闻出版从业者、研究者而言,这既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座精神灯塔。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小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