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跨越千里,连接了岭南与川南,一段历史,穿越百年,震撼了无数心灵。10月10日至11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粤剧《红头巾》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感人上演。演出通过文艺中国、文旅中国、光明网等多家权威平台同步直播,全网近70万人次“云”享盛宴。
这部由广东粤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剧目,由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执导,一级导演莫非编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曾小敏(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双料得主)携手麦玉清(梅花奖获得者)、文汝清、朱红星、唐思果、翟春燕等粤剧名家组成的“顶流”阵容,以诗意的舞台语言和震撼的女性群像,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跨越地域的语言隔阂,粤剧的古朴唱腔与现代舞台美学在川南土地上完美融合。许多观众表示,在看戏过程中数次流泪,为红头巾们苦难而坚韧的人生,为她们眼中从不熄灭的希望之光。
乘风破浪:小人物里的大精神回响
“捱呀捱,命生好丑唔怕捱”,当曾小敏饰演的卢带好唱出这句饱含沧桑的唱词,剧场内陷入寂静,随后响起的掌声穿透了戏里戏外的时空壁垒。这部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将20世纪30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远渡南洋、肩挑新加坡城市筋骨的真实历史搬上舞台——从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到前高等法院,那些红头巾掠过的砖石,都藏着她们“担得一家好团圆”的执念。
剧中没有惊天伟业,只有卢带好、麦阿月们的烟火人生:船底舱里的思乡泪、工地上的互助情、寄钱回家时的笑颜,这些细腻刻画让“红头巾”从历史符号变成了可感可知的鲜活生命。“她们不是遥远的传说,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一位年轻观众在谢幕时擦拭着眼泪说,祖辈口中的劳工故事终于有了具象的模样。
粤韵焕新:传统与现代的诗意碰撞
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红头巾》的粤剧底色从未褪色。纯正的粤语唱腔裹挟着三江汇流的温润,芦苞胥江祖庙、镬耳屋等三水元素通过写意舞美铺展舞台,让川渝观众虽隔千里,仍能嗅到岭南侨乡的烟火气。曾小敏的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麦玉清饰演的惠姐泼辣中藏着柔情,文汝清在“水客”一角的演绎中,将传统“唱念做打”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根基上的创新更让观众耳目一新。“船底舱”的群体舞蹈以现代舞语汇演绎颠簸航程,“建筑工地”的劳作场景融入节律鲜明的肢体表达,尾声处报童的摇滚说唱串联起1945至1953年的历史节点,传统粤味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不懂粤语也完全能沉浸其中!”来自宜宾学院的李同学坦言,诗意的舞美与澎湃的情感表达,让她读懂了超越语言的艺术力量。
精神永续:文华竞逐中的文化自觉
剧中“捱”字背后的坚韧品格,既是三水女儿的生命底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曾小敏作为三水籍演员,将记忆深处太祖母的“红头巾”故事融入表演,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让角色有了生命温度:“这不是演绎,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从30余次易稿到3.0版的诗意升级,从舞台作品到影视IP开发,《红头巾》的常演常新,印证了传统艺术活化的可能。
在宜宾酒都,两场演出座无虚席,谢幕时的掌声久久不息,不少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一位祖籍广东的宜宾老人感慨:“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这戏唱到了我们心里。”
新加坡留学生吴瑞凡谈到自己的感受:“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终于懂了唐人街建筑里藏着的华人风骨。”
观众袁小姐在观看后感慨:“太喜欢《红头巾》这样的女性题材,日子虽苦,但她们的眼神都闪闪发光,像极了在船舱里阿月抬头望到的那一颗星星。有光,就有希望,就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有戏迷追随《红头巾》剧组到各地观看,一位戏迷表示,“我已经十刷《红头巾》了。从佛山三水到新加坡到宜宾,我跟着这部戏去过很多城市,每场皆有新的震撼。”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观众表示:“这部剧让我看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突围,是平民用双手创造的价值,更是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林楷虹
图 薛才焕、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