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剧《红头巾》再赴新加坡演出,续写历史与文化的共鸣

2025-09-15 20:38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周存

  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9月11日至12日,由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粤剧《红头巾》再度赴新加坡上演,在新加坡新传媒剧院连演两场。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与舞台上跃动的“中国红”,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家们,以岭南粤剧为载体,将“红头巾”的精神再度镌刻进中新文化交流的新年轮里。

  一部粤剧,唤醒两地集体记忆

  “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舞台上,三水女儿卢带好与姐妹们的唱词铿锵落地,台下观众眼中泪光闪烁。这些用粤语吟唱的生命史诗,穿越近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新加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并非《红头巾》第一次感动新加坡。2024年7月,该剧首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便掀起观演热潮。时隔一年,《红头巾》以全新“明星版”阵容再度赴新,汇聚粤剧界翘楚: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麦玉清,一级演员文汝清、朱红星,以及二级演员唐思果、翟春燕等名家联袂出演,该剧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一级导演莫非编剧。

  适逢中新两国建交三十五载,又值新加坡甲子华诞,《红头巾》此番受邀演出,意义远超舞台之上那流转的光影。它更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将红头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社会为先”的精神,在新世纪的时代坐标中再度点亮,熠熠生辉。

  舞台上,粤剧《红头巾》以“诗化戏曲”的美学理念,将苦难题材升华为艺术新篇,让新加坡观众看到中国地方戏曲的现代性与国际表达能力。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含泪光,轻声感叹:“这是属于我们先辈的故事。”

  一段历史,铸就城市精神基因

  在新加坡,“红头巾”从不只是一个远去的历史符号。

  从麦士威路地铁站内的群像浮雕,到国家美术馆门廊上的定格身影;从小学课本里的榜样课文,到国庆庆典上的巨幅画像——红头巾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称之为“建国一代脊梁”;《联合早报》曾发表《没有红头巾女工,50年代高楼建不成》的文章新加坡广播电视局推出二十六集连续剧《红头巾》;新加坡国庆庆典和华人新年“妆艺”游行队伍中,常常可以见到红头巾身影……

  20世纪30年代,数以千计的三水女性远渡南洋,戴起红头巾从事建筑工作。她们用肩膀扛起了新加坡的城市化进程,也用生命书写了华人移民史上动人的篇章。2015年,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离世,象征一个时代的落幕,但红头巾精神却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弘扬。

  当这段尘封的南洋奋斗史遇上悠扬的岭南粤韵,便催生出直抵人心的《红头巾》。粤剧《红头巾》领衔主演曾小敏认为:“这些女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造者,更是精神价值的奠基者。她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谓‘坚韧’,何谓‘大爱’。”

  一条纽带,连接两地情感与文化

  新加坡戏曲学院董事林焕章认为,“此次演出不仅是中新两国戏曲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推动了两国在文化共情、历史共鉴与创作共融方面的深度合作,展现出文化作为桥梁,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的力量。”同时,他表示,新加坡戏曲学院将持续推动此类跨国艺术对话,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与青年文化认同的塑造,让戏曲成为传递智慧、凝聚共识、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清末民初时粤剧便在新加坡枝散叶,19世纪50年代,粤剧伶人在新加坡建立梨园堂行会,因此新加坡亦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至今,新加坡仍有二十多个在册粤剧社团、超百名票友活跃于舞台。新加坡戏曲胡姬花奖优秀演员奖得主毛雅珊提到:“新加坡建国历程中,‘红头巾’们的努力、付出与吃苦耐劳精神从未被遗忘,这样的背景让此次演出更具触动性。作为多年戏曲观众,我能清晰感受到粤剧《红头巾》中的独特设计与匠心,能现场观看真的倍感荣幸。”

  当新加坡新传媒剧院的最后一束追光缓缓熄灭,粤剧《红头巾》的新加坡巡演落下帷幕,但红头巾的故事与精神,却在中新建交35周年、新加坡建国60周年的双重喜庆记忆里,扎下了更深的根。

  这抹从20世纪三水田间飘来的“红”,曾扛起新加坡的摩天大楼雏形,如今又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成了中新两国历史共情、文化互鉴的信物。红头巾的故事,从不是封存的历史:它是女性在逆境中的突围,是平民用双手创造的价值,更是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属于三水的女儿,属于新加坡的“建国脊梁”,也属于每一个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林楷虹

  摄影 杨佳  薛才焕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