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服装服饰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联合承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18项非遗创新案例正式发布
作为“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的重点活动之一,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及品牌活动发布会,正式发布了18项“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活动现场为相关创新案例举行了颁奖仪式。
本次发布的18项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聚焦非遗助力人文湾区建设、非遗服务“百千万工程”、非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三大方面,这些案例系统梳理了大湾区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总结提炼各地在非遗宣传展示、传承人培育、生产性保护、跨界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破解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传承乏力、创新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难题,为各地开展非遗传承利用提供了路径指引和实操借鉴。
近年来,普宁英歌“火”出圈,登上央视舞台,进入英国伦敦街头巡游。2025年,英歌舞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让世界领略“中华战舞”的魅力与风采。“英歌舞以前是广场舞,后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创新,从广场搬到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表示,以前人们看英歌只觉得很热闹、有气氛,不知道英歌里面是什么故事,去年我们把英歌舞改变成具有故事情节,今年把英歌舞带到日本,大家都很喜欢看。”
珠海金湾区以非遗为媒,搭建起粤港澳文化交流的“连心桥”。珠海市金湾区文化馆职员赵彩霞表示,金湾区在三灶镇海澄村打造了非遗文创特色街区、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三灶竹编小院等非遗保护基地,还打造了原创音乐剧《白鹤仙仙》,连续三年举办非遗时装秀,盘活了当地的非遗资源。“我们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商业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走向市场化,感谢这次活动为我们的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链接大湾区城市,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粤港澳三地共话非遗保护传承
在交流环节,入选案例单位代表分享了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青年部理事长郭柏妤以《世遗+非遗——澳门哪吒信俗的传承与实践》为例,实证人文湾区建设的广阔前景;广东醒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围绕非遗助力“百千万工程”分享了《广清联合,醒狮带动山乡经济大发展》的探索故事;广州酒家集团品牌管理总监苏鸿飞以《从“非遗力”到“市场力”:广州酒家的文商旅跨界融合之路》为题,介绍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路径。
“从2022年至今,我们目前生产的狮子头是15000套,总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今年年底还将完成7000多平方米的醒狮产业园扩建。”赵伟斌表示,未来将继续扩大市场,提升醒狮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集生产、非遗体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探索数字化手段在非遗传播、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打造“非遗醒狮+乡村振兴”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非遗力量。
苏鸿飞通过案例讲述如何将非遗转化为高吸引力文旅产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驱动产业价值链延伸与消费增长。“人人都可以是非遗传承者,非遗是我们的根,是文化的传承,它对于整个产业是可以持续激发产业能力的,它可以达到经济效果,也可以增加文化影响力。”
为进一步提升广东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新范式,活动现场发布了广东系列非遗重大活动,包括:佛山市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以千年庙会为基底,打造沉浸式非遗嘉年华;梅州市“‘梅’好时光 客韵流芳”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呈现“围屋里的非遗交流展示”创新体验;茂名市2026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展示非遗赋能“交农文旅商”融合新场景。通过非遗大巡游、非遗项目展示展演、非遗现场体验交流等形式,让市民游客全方位感知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禀赋,感悟广东非遗的独特魅力。
同时,为展现非遗传承人风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联合新浪微博发布“广东非遗传薪者计划”,以“个人账号孵化+市场通路拓展”模式,打造广东非遗展示与交流新平台。
附:18项“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