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虎门镇:从历史烽烟中走来,在时代浪潮中腾飞

2025-10-10 16:06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

威远炮台墙(摄影:卢舜天)

威远炮台墙(摄影:卢舜天)

  虎门镇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出海口东侧、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虎门镇于1985年由虎门区与太平镇合并为虎门镇,全镇面积178.5平方公里。2024年末,常住人口84.7万,其中户籍人口21.32万。该镇曾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10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

  近年来,虎门镇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为抓手,锚定“湾区时尚都市·魅力品质虎门”发展定位,在镇域经济、城乡风貌、文旅融合等领域精准发力,攻坚破题,激发发展新动能。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虎门人民抗英雕塑(摄影:王敬新)

虎门人民抗英雕塑(摄影:王敬新)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创造文明、繁衍生息。早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经由此地;到了宋代,发展成为广东商盐集散中心之一;明清时期,人文荟萃,教育发达,书院林立,人才辈出。商贸日益发展,商贾来往频繁,是外国商船进出广州的重要门户。2009年,虎门镇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虎门潮头涌动,浪拍涛飞,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明朝开始在虎门驻军设防,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相继建有十余座炮台,被誉为“金锁铜关”“南海长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率领虎门军民销烟御敌。三江协副将陈连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水师左营游击麦廷章等先后在此英勇献身。

  东莞市·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东莞市·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这里美食特产百年留香。

  白沙油鸭 油鸭又称腊鸭,北方则称为“板鸭”。虎门镇白沙社区“白沙油鸭”是有名的东莞特产,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据民国时期的《东莞县志》记载:“腊鸭以白沙乡为最,风味不减南安……”。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于201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由清末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白沙油鸭在晚清时期已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誉满海内外。

虎门白沙油鸭(摄影:王敬新)

虎门白沙油鸭(摄影:王敬新)

  虎门林旁粽  虎门有一种粽叫“林旁粽”,因用林旁叶包裹而得名,在虎门民间相传逾百年。制作时,将林旁粽叶编织成笔架、花篮、鱼篓、凉鞋、神靴、狗头、枕头、虾迳等形状,每一种造型都包含美好的含义。馅料有糯米、花生、红豆、眉豆、五花肉,用五香粉、食用油、白糖、盐等拌匀。编织好的林旁叶留有缺口,馅料调味后从口放入封好,剪去多余叶子,在大锅里用柴火煲5个小时,林旁叶的清香渗进馅料。因其风味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其制作技艺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虎门林旁粽(来源:《虎门年鉴(2024)》)

虎门林旁粽(来源:《虎门年鉴(2024)》)

  这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手工技艺除了美食类白沙油鸭制作技艺、林旁粽制作技艺、怀德烧金猪制作技艺外,还有大空草席编织技艺和葵衣编织技艺;民间舞蹈有白沙醒狮;民间音乐有新湾咸水歌、怀德客家山歌、树田迎亲曲和送葬曲;戏曲曲艺有怀德木鱼歌;民间信仰有百子灯戏……

  焕发文旅新活力

  近年来,虎门依托历史文化、时尚产业、文旅资源三大要素,做好产业、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虎门镇现有定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东莞村头遗址、蒋光鼎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朱执信纪念碑、虎门医院旧址、郑氏大宗祠、陈益家族墓、礼屏公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逆水流龟村堡、郭真人古庙、郑瑜墓)。

鸦片战争博物馆(摄影:王敬新)

鸦片战争博物馆(摄影:王敬新)

  鸦片战争博物馆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组成,面积80万平方米,负责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收集、研究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历史,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月,鸦片战争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2020年12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著名旅游景点。

虎门炮台(来源:虎门镇志)

虎门炮台(来源:虎门镇志)

虎门医院旧址(来源:虎门镇党政办)

虎门医院旧址(来源:虎门镇党政办)

  虎门医院(旧址)始建于1933年,是东莞早期西式医院之一,由抗日将领蒋光鼐联合乡绅捐建综合性公立医院。建筑长33.60米、宽21.36米,占地717.70平方米。主楼是二层水泥砖瓦混合结构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层楼高耸,绿瓦红墙,四檐滴水;院内园林广阔,花木秀美,幽静宜人。

  2023年,虎门镇将省文保单位“虎门医院旧址”打造成集文明实践服务、志愿服务、图书阅读服务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打造以“街区”为概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图书馆、执信公园、太平手袋厂陈列馆等多个空间组成。

虎门大桥(摄影:王敬新)

虎门大桥(摄影:王敬新)

  虎门大桥东起虎门威远,西接广州南沙,上跨狮子洋入海口,沟通广州、深圳、珠海,使虎门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公路交通枢纽。大桥全长15.78公里,主航道跨度888米,总投资近30亿元,设计昼夜通车量为12万车次,桥下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日通车,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

  自2023年,虎门镇开始推出大型现象级文体活动音乐节、半程马拉松赛事等。2024年,虎门镇以音乐为媒,丰富文旅新业态,开展“金秋漫游虎门”主题促消费活动,组织5000多名“文旅推荐官”推介虎门镇,推动“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融合发展,将音乐节流量变成留量,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推出亲子研学两日游、美食特种兵一日游等文化体验旅游十大路线,组建“潮in虎门”产业联盟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长。

2025年超级草莓音乐节(来源:虎门镇宣教办)

2025年超级草莓音乐节(来源:虎门镇宣教办)

  多产融合促“镇”兴

  改革开放以来,虎门镇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之一的服装业。1978年7月,虎门镇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1978年12月,引进了全国农村第一家外资企业——龙眼发具厂。从1978年率先引进外资,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力实施“服装兴镇”,再到当前建设中等发达、开放时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2023年起,乘着“百千万工程”的强劲东风,虎门镇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世界服装大会(摄影:王敬新)

2024年世界服装大会(摄影:王敬新)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跑出加速度

  虎门是广东较早发展电子工业的镇区。1969年9月,太平草织厂创办成立电子车间,生产半导体收音机及6瓦、25瓦扩音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虎门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对外加工业,虎门的电子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91年以后,胜美达电机(太平)有限公司、富士高集团、新宝电机(东莞)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外资企业相继落户虎门,推动虎门镇的电子工业持续发展壮大。2011年中国电子(CEC)东莞产业基地落户虎门,聚焦新能源电池、LED等高端电子信息产品。虎门镇持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信息业不断壮大,2024年产值超480亿元,中国电子东莞产业园产值达102亿元。

虎门电商产业园(来源:虎门镇党政办公室)

虎门电商产业园(来源:虎门镇党政办公室)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借助虎门服装产业的影响,虎门电商在广东发展较早。2008年,虎门电商发展迅猛,但还比较分散。2012年,虎门镇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镇级电子商务协会。2014年虎门电商产业园启动运营,2015年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至2024年,虎门全镇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体户超过1万家,有5个电商产业园区,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网上销售额超600亿元。

  这里是从历史烽烟中走来的英雄之地,如今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虎门镇,这个“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镇,正以其崭新的腾飞之姿,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书写崭新的时代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虎门镇志》(2016年4月方志出版社)、《东莞年鉴(2024)》《虎门年鉴(2024)》《岭南文化要览》、虎门图书馆、广州日报、虎门太平、东莞市商务局

  供稿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虎门镇党政办公室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龚子钰 刘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