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一头被螺旋桨打断背鳍的高龄海豚
误入佛山河道,搁浅岸边
获救后
被带到珠海的救护中心照顾
这只海豚通体雪白
是典型的中华白海豚
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老白”
伤愈后
“老白”因年事已高
不适合再回到大海
最终留在了救护中心安度余生
这个救护中心
所在之处便是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
面临危机的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和“美人鱼”之称,渔民又称其为“妈祖鱼”。这是一种酷似鱼类的哺乳类动物,身体呈纺锤型,皮肤会随年龄增大从灰色变成白色或粉色,吻部狭长,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后代。因视力不佳,靠回声定位系统在水下辨别物体和方向。
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全世界总数约6000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种群数量约4000至5000头。
中华白海豚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白海豚面临着栖息地减少,食物短缺,水域环境污染,海洋工程、航运、渔业生产伤害等生存威胁,已处在濒危状态。
我国正通过立法立规、建立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科研监测、开展科普宣教、加强执法管理等手段和措施,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
珠海市水域
中华白海豚
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
珠江出海口所在的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
这里海域宽广、气候温和,水温和盐度条件适中,水质肥沃,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在大铲岛以南、万山群岛以北一带水域中,游泳生物资源蕴藏量可达1万吨以上,为中华白海豚的栖息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基础。
1999年10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珠江口北端、珠海市水域内,范围北至内伶仃岛,南至牛头岛,西至淇澳岛,东至香港大屿山,与香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接壤,总面积460平方公里。
中华白海豚分布示意图
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40平方公里,是保护区内原生自然景观最好的地方,遗传基因库的精华所在,因此禁止任何船只进入该区域内从事可能对资源造成直接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
缓冲区面积192平方公里,位于核心区周围,其作用是保护核心区免受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里可有计划地组织经济开发活动。
实验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位于保护区边缘,以发展本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为主,如发展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饲养与驯化等,建立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这里可适当组织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等活动,但不得危害资源和污染环境。
珠海市淇澳岛
中国首个
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地,是中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设在珠海市淇澳岛,集保护、研究、救护、驯养、科普、宣教、观赏和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地
救护
管理基地的核心是救护中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包括暂养池、恢复池等。保护区管理基地已建立起完善的鲸豚救护档案,以及我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样品组织库。
研究
随着更多先进与前沿的科学技术引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比如,管理基地的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无人船的协助,以新技术“无人船+被动声学监测”完成对中华白海豚的观察。收集海豚的叫声,可以通过声波长短与振频分析白海豚的喜怒哀乐。这些声音,将为白海豚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科普
设立于管理基地的中华白海豚科普馆,从认识海洋开始,到中华白海豚栖息生活环境、生物学习性、生态学特性、生存现状与威胁,科普馆完整地向公众介绍了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科普知识。
中华白海豚科普馆
参与重大工程建设
连接中国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横跨保护区海域。在大桥建设过程中,管理基地通过多种措施保护中华白海豚,实现“零伤亡”的目标,成为处理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重要野生动物保护关系的典范之一。
港珠澳大桥横跨保护区海域
保护成效显著
保护区建立后,这片温暖的海域,水产资源日趋丰富,为习惯于在温暖河口地区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远离了人为干扰的中华白海豚,得以自由嬉戏,繁衍生息。
中华白海豚
根据科研人员2017年至2021年的连续监测调查显示,目前,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约1100头,5年来种群数量稳定向好。
保护区在挽救濒危动物中华白海豚的同时,也保护了珠江口水域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修复了海洋生态系统,增殖了渔业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020年,保护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中华白海豚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