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

大塘镇位于韶关市曲江区东北部,距韶关市区中心11千米,省道315线、韶塘国家一级公路、塘马公路、塘枫公路在此交汇,南韶高速公路、赣韶铁路、106国道从北向南贯穿全镇,省道251线贯穿大塘镇东南部,具有区位交通优势。全镇辖15个村和2个社区,下设190个村民小组。大塘镇是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农业科技示范镇、广东省中心城镇、首批韶关市(镇街)整治提升“139”行动试点镇。2023年,大塘镇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
近年来,大塘镇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为抓手,锚定“魅力圩镇 烟火大塘”发展定位,致力打造一个产业兴、功能强、设施全、圩镇美、治理善的典型示范镇。
古韵新生,烟火升腾
始于明清 墟镇故里
大塘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清两代,该地区分属曲江县的绵普三都、洪义都、亲贤一都及亲贤二都管辖,时称“大塘圩”。墟市的形成始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最初选址于新岭背苦楝亭,命名为“大塘墟”,成为周边农货交易的核心节点。乾隆二十年(1755年),墟市迁至大塘伯公下,市场规模扩大,奠定了今日镇区雏形。这一时期,大塘以传统农耕为主,兼有小型手工业,人口聚落沿交通要道逐步扩展。
民国初年,大塘正式设乡,先后属十二区、三区、四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第四区,管辖枫湾、大塘、小坑、火山。之后,大塘的行政归属多次调整。1955年6月称大塘区,12月改称为乡。1958年10月成立大塘公社。1983年11月由社改区称大塘区,1986年12月由区改称大塘镇。
从明清风烟中的墟市聚落,到发展当代工业与保存传统民俗并重,大塘镇600余年的变迁,既是岭南基层行政演变的缩影,也是农耕文明向现代城镇转型的见证。其历史根脉深植于墟市贸易与客家族群文化,至今仍在建筑格局与岁时节俗中清晰可辨。
大塘镇的文化版图,是一幅以古迹为脊、舌尖为引、节庆为脉、“烟火气”为魂的岭南风情长卷。这里的一食一节、一礼一俗,皆在时光窖藏中淬炼出独特的生命力,让千年客乡的呼吸与脉动跃然眼前。
名胜古迹
梅花寨新石器遗址位于大塘镇梅花村委会梅花石,遗址面积达50平方米,发现于1982年,从现存的螺壳化石和兽骨、灰烬及胶结层的颜色等情况观察,应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梅花石是一座石灰岩孤峰。梅花溪从其两侧向南流过,与梅花村只一河之隔。北侧双峰对峙,怪石嶙峋。梅花古寨横断山腰,大小岩洞遍布全山。山南面有一洞,称牛屎岩,洞口向西南,洞深9米,宽10米,高6米。洞内西北角有一小洞,往西倾斜而入,与西面的千人井岩相通,洞内水深莫测。洞内含有动物化石和螺壳的堆积,其中兽骨经火烧过,螺壳体型较大,胶结层呈灰褐色,有灰烬、灰屑等明显人为痕迹。2016年,梅花寨新石器遗址获评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寨(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仙人塔位于大塘镇新桥村委会上新塘村南约300米,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无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为楼阁式砖塔,以砖砌成斗栱平座,残高21.85米,八角,现存六层。现存的仙人塔无塔顶,塔身中空,每面有叠涩式拱门,平座内均有壁龛,1995年文物部门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塔进行了维修,保留无塔顶的现状。该塔为研究宋代建筑技术、风格、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79年12月,仙人塔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塔(摄影:邱慧凤)
梅花桥位于大塘镇梅花村东约50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因洪水冲塌,重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该桥为东西走向,长53米,宽4.4米,高7米,跨度为11.66米,重建时将原双拱改为单拱。此桥采用睡木沉基法(即将水桶般粗的松树,与水流成垂直线重叠埋于水中,桥基建于木上)建造,全长干砌,接缝密合。离东侧桥头8米的路边,有一通带碑盖的四方石碑,碑宽0.37米,高1.57米,四面各刻额题二字:“重造、桥碑、奕世、流芳”,碑文字迹模糊,言及清康熙、乾隆年间捐款者名单,刻满四方碑面,多达956人。2006年6月,梅花桥获评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桥(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大塘扣肉
当蒸汽氤氲的笼屉揭开,大塘扣肉的醇香扑面而来,它不仅是逢年过节时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硬菜”,还是当地客家人的智慧结晶。扣肉的猪皮是红糖色,肥瘦相间,中间夹着香芋,再拌入腐乳,制作好的大塘扣肉肥而不腻,入口绵软。在曲江客家食俗中,扣肉的摆放层数也具有特殊寓意:寿宴用6层(取意六六大顺),年节宴用8层(代表喜庆吉祥)。唐朝名相张九龄曾赋诗称赞大塘扣肉,“玉脂如肪粉且柔,饮餐远胜烂羊头。”

大塘扣肉(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元社节
“元社节”又称“圆社节”,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属于大塘镇当地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三日、十七日、二十二日、二十七日举办,庆祝一年辛勤耕种后的丰收,寓意着有始有终,圆圆满满。节日里,家家户户都用丰收的粮食做糍粑,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庆祝丰收。


光头圆、糍粑(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塘分会场)暨大塘镇“助力‘百千万工程’情暖元社节”活动现场(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多产交融,绿富共生
现代农业
大塘镇以塘口村为试点,打造垦造水田项目示范样本。以保有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为前提,大力实施“小田变大田”,形成连片优质高产田2142.46亩,新增水田指标面积2036.68亩,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原有的水稻种植方式由“一年一造”转变为“一年两造”,并采用稻蔬轮作,有效降低耕地成本,带动农户就业,增加农户收益。

塘口村垦造水田(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为促进当地生产发展,大塘镇充分利用韶关山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本镇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种植户(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并做大做强。
大塘镇食用菌大棚产业基地占地约12亩,这些大棚采用钢架结构,易于拆卸和搬运,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同时,每个大棚内都安装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如喷淋设备、通风设备等,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销售方面,该基地的产品主要销往本地市场,同时积极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上营销等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范围。2024年,红新村、汤溪村两地共投放菌棒80415棒,产出香菇约24万斤,赤松茸基地种植面积约20亩。

大塘镇食用菌产业(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火山粉葛因原产于大塘镇火山村而得名。火山村一带的土质疏松肥沃,下层土壤又多为红壤土,粘性大,偏酸性,再加上该地区湿热和干冷的气候,为火山粉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当地农民沿用“插篱引蔓”的传统种植法,确保每根粉葛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在这里茁壮成长的火山粉葛,不同于众多粉葛的粉糯口感,具有无渣、清甜、高淀粉的特点。
2007年3月29日,“韶关市曲江区金葛火山粉葛种植基地”合伙企业登记注册成立。2008年11月成立“火山粉葛专业合作社”,其品牌“火山无渣粉葛”获国家“无公害蔬菜”与“原产地”认证。2009年,曲江区还组织制定了《火山无渣粉葛生产操作规程》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火山无渣粉葛的种植栽培,推进火山无渣粉葛标准化建设,推动高产高效种植。2010年4月6日,大塘镇火山粉葛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大塘镇火山粉葛入选韶关市创建地理标志小镇项目。如今,火山粉葛已从单一食材发展成年产值4500万元的特色产业。全镇2600亩种植基地年产1800吨,不仅新鲜粉葛畅销广深,还研发出葛根饮品、粉葛面、葛根茶等深加工产品。

火山粉葛(来源:韶关曲江发布)
绿色工业
在大塘,固废也可变宝。2023年10月,韶关市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市级重点工程:煤矸石高钙微细粉生产线项目在此启动。针对粤北地区历史遗留的煤矸石污染问题,项目以“吃干榨净”技术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年消纳煤矸石120万吨、建筑垃圾40万吨,可有效解决韶关市废弃煤矸石问题,衍生新型建材产业链,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位于大塘镇内的韶关市钢铁加工贸易产业园已引进广东兴强苑公司年加工100万吨废钢回收建设项目,可有效承接韶钢集团需求,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温泉康养文旅产业
位于大塘镇南部的汤溪村有着天然的地下温泉资源,截至2024年已有28家温泉酒店民宿。大塘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已举办两届“村BA”篮球联赛,其中第二届以大塘镇“一起村BA·一起哈啤”汤溪村中国温泉之乡——“泉水叮咚响·百千万工程”为主题,打造“这就是村BA”文化品牌,点燃文旅体经济,为温泉康养旅游注入新动能。

汤溪温泉(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汤溪“村BA”(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圩镇焕颜,城乡同美
大塘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盘活利用大塘镇旧粮所闲置资源,建设美丽圩镇客厅为中心,结合实际地形地貌、产业发展、人口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巧妙地将美丽入口通道、干净整洁农贸市场、美丽绿道、美丽圩镇客厅、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区、绿美小公园等“七个一”项目连接成一条发展轴线,确保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连片示范效应,使大塘镇整体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

美丽示范主街和外立面(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大塘镇生态公园(来源:大塘镇人民政府)
从田垄间沉甸甸的火山粉葛,到民宿里暖融融的温泉私汤;从宴席上飘香的大塘扣肉,到圩镇中流淌的客家风情……大塘镇拒绝“千镇一面”,以地理标志农产品锻造产业链,以温泉资源激活文旅IP,以圩镇更新留住文化根脉,在“百千万工程”的答卷上,写下独具辨识度的“大塘样本”。
供稿单位: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曲江区史志办公室、大塘镇人民政府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