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拔地而起的座座现代化桥梁,跨江越海,既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也彰显出大国的实力和气魄。所以,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实际上,中国,自古便是桥的故乡。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世界著名桥梁,便是我们的先辈,用非凡的智慧,为后人留下的奇迹。在闻名于世的中国古桥中,有一座桥,从埋下第一个桥墩,到最后基本成型,人们足足用了359年。
这座桥,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
一座修建了359年的古桥,到底承载着潮州人几多乡愁?一起游走韩江畔,看一座桥,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气象万千。
· 数百年磨一剑 ·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这是潮州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民谣,民谣提到的“湘桥”,便是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两岸的广济桥。
广济桥
这座集拱桥、梁桥、浮桥于一体、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誉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的古桥,至今已有850年的历史,其修造过程,堪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时任潮州知州的曾汪,看到韩江水流湍急,百姓渡江艰难,便倡议修建渡桥。于是,他组织人力,在江心筑起一座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两边用86艘木船,相连成浮桥,这便是广济桥最早的雏形——康济桥。此后,数任潮州州官以及百姓接力筑桥,从第一个桥墩,到建成第23个,用了57年。
到了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为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桥取“广济百粤之民”之寓意,由此更名为“广济桥”,民间也昵称其为“湘子桥”。
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
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复增建一墩,共二十四墩。17年后的1530年,州守丘其仁减去浮桥用船六只。
至此,经历了漫长的359年,广济桥终于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基本格局,并延续至今。
广济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基本格局
· 一里长桥一里诗 ·
历史上的广济桥,即是一条连接韩江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征税的关卡,也是各地货物集散与转运的枢纽。茶市酒肆林立,人流车流不息,素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热闹的桥市,让人常发出“踏上湘桥不知桥,疑是身在闹市中”之叹。
明代李龄在《广济桥赋》中,曾这样描述当时桥上的景象:“五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
实际上,“十八梭船锁画桥”的广济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争相咏叹的景观。
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留下《广济桥四首》。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
桥之宏伟,与满桥的诗情,相互成就,最终让广济桥盛名传天下。
广济桥景观
· 一座桥的凤凰涅槃 ·
800多年来,广济桥历经洪水、飓风、地震、兵火等种种劫难,但为了维护这条通途,潮州人无数次修缮,可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
2007年6月,历时近三年多,按明代风格全面修复的广济桥,作为一座启闭式步行观光桥,重新开放。
修复后的广济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靠市区的西段部分,长137.3米,计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 米不等;东段部分,长283.4 米,计十二孔,十三墩,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其中,18艘梭船联结而成的可启闭浮桥,长96.76米。30座楼阁亭屋以及悬挂的匾额、楹联、传统的雕刻装饰,都尽显古风流韵。
晚上的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每当夜色降临,古老的广济桥流光溢彩,映照着潮州一江两岸的秀美。对海内外潮人来说,这座见证了潮州历史变迁的古桥,是乡愁,是纽带,也是回眸间永远的感动。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