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
观光花海(来源:南雄市融媒体中心)
灵潭村位于南雄市珠玑镇中北部和千年梅关古驿道上,地处国道323线、韶赣高速公路和韶赣铁路“三路”会集处。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村域总面积18.5平方千米,下辖11个村民小组,2024年末,总人口2437人。先后获“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成为粤北地区乡村发展的标杆村。
近年来,灵潭村抓住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机遇,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好、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好、乡村治理好、乡村改革好”五个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形成“红色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80万元,用三年时间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灵潭新画卷。
驿道古村 红色热土
灵潭村(来源:珠玑镇人民政府)
灵潭,是唐代梅关古道开通后,伴随驿道繁荣,逐渐兴起的一个村落。因地处繁忙的古驿道上,一直到清朝,灵潭村依然还是商旅如织,商贸繁荣。村内存留的老石街,以及钟氏祠堂武义第、鸳鸯围、邓屋碉楼、恒丰碉楼等古建筑,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兴荣。
灵潭村,也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红色热土。这里是革命烈士钟蛟蟠的故乡。抗日英烈钟蛟蟠,是南雄为数不多走完长征的革命者之一,曾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参加过广州起义、水口战役、红军长征、平型关战役,于1939年9月去延安汇报工作时不幸遭日军飞机轰炸而牺牲。灵潭村现存钟蛟蟠故居,外墙留存着水口战役期间钟蛟蟠亲笔所写的“欢迎白军士兵过来当红军”,总长33.5米,是南雄境内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
这里,也是南雄农民暴动的策源地。1928年2月12日,中共南雄县委在灵潭村鸳鸯围内召开会议,按照会议部署,第二天晚上,南雄人民举行了武装大暴动,在南雄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1940年至1944年间,广东陆军总医院在灵潭村驻扎,于烽火中救死扶伤。
鸳鸯围会议壁画(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印记》省情影像志)
如今的灵潭村,依旧赓续着红色血脉,灵潭村将党建作为典型村培育、激发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形成年龄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基层队伍,实现11个村民小组党组织全覆盖。牵头成立7支共15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秀水灵潭”实践品牌,创新开展“大榕树”讲堂、“亲情连线”等载体,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26场,“有空到实践站,有事找党支部”成为灵潭村民的共识。以村规民约为平台,创新推行“党建+积分制”,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通过睦邻制织密组织体系,建立“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家长代表”包保机制,实现政策宣传、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服务全覆盖。2024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党员参与村务决策率达100%,群众对党组织满意度提升至99%。
灵潭村村规民约、积分制评比细则(来源:珠玑镇人民政府)
多产融合 打造产业兴旺新样板
灵潭村用运营思维统筹村内资源、资产市场化运作,积极推动多类产业振兴。
济福生态农业公司是灵潭村的一家村集体公司,也是韶关市首家村级富村公司,其整合光伏、烤烟、腐竹加工、民宿、红色培训、农机服务六大产业,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发展路径,仅光伏项目年发电收益超20万元。
腐竹制作技艺在村内已传承了400多年,灵潭村依托该基础,积极发展腐竹产业,与天润企业合作,建立“保底回购+手工作坊”模式,带动50余人就业。如今的“天润腐竹厂”是灵潭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腐竹生产车间(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印记》省情影像志)
广东南岭干部学院分教点是灵潭村与南雄市委党校共同打造红色培训中心,依托鸳鸯围、陆军总医院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培训+乡村旅游”产业链,串联珠玑古巷、梅关风景区等资源,推出向日葵花海观光、草莓采摘等业态,年旅游总人次达100万,新业态年增收18万元。
寄心小院是灵潭村特色民宿产业(来源:珠玑镇人民政府)
草莓采摘园(来源:南雄市融媒体中心)
全域土地整治 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
灵潭村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整合土地资源,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拆除闲置破旧建筑9.75万平方米,建设村道、停车场、五小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以2.16万平方米土地入股发展腐竹加工厂、灵潭驿站文旅项目及光伏电站等产业项目。利用清拆地、荒地等开展绿美生态建设,引导群众、发动乡里认捐认种树苗4000余棵,打造小菜园等小生态板块25个,绿化美化面积达3.5万平方米,实现“清拆—整治—美化”闭环。
从昔日土坯房与泥泞土路交织的贫困村落,到如今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的美丽新村,灵潭村以永不停歇的振兴步伐,在新时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灵潭村“稻田绘画”打卡处(来源:珠玑镇人民政府)
供稿单位: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