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

大埔围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东南部,与惠州接壤,是广州市东大门。该村坐落于罗浮山脉之西缘,连绵起伏的山峦环绕增江和东江,形成层峦叠嶂,沟壑交错,树高林密,多洞、多冚,山清水秀的地貌特征,自然环境优越,拥有大埔围湿地、百亩花海等生态景区,绿化面积达70%。该村处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内,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旅游文化特色村”等荣誉,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近年来,大埔围村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认真对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标准,探索实践“政府主导、两委主抓、村民主体、企业主营”四主模式,以产业兴村为抓手依托大埔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亩花海和水库湿地等优势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聚焦做强大埔围村农研旅产业经济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产业经济质量、村民生活质量,全力打造“最红最美”乡村。
古村溯源
据考古发现,大埔围村一带先秦时期是越人的居住地。离该村约5公里的东南面,20世纪50年代曾发掘金兰寺贝丘遗址;东北面不远处的五星村曲水流杯(地名)一带地表裸露众多先秦陶器、瓷器碎片。秦汉时期,大埔围一带已是汉越杂处、人声鼎沸之地。周边梅花岭等曾发掘出汉墓群,加之增城后汉建县,县治就设于大埔围村北10多公里处。
晋朝,大埔围东北面的曲水流杯因葛洪曾在此炼丹遗下碾药石、流杯沱,而成为士大夫游乐探秘之地。曲水流杯今存从北宋熙宁四年(1071)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人雅士石刻10处。明代刘允昌《游曲水流杯》有“土人不好事,经年罕来游”的诗句。
大埔围村建村于清康熙年间,村民姓叶,属客家民系,尊叶大经、叶颐为入粤初祖,望出南阳。大埔围村依山而建,背靠大狮岭,原称“大岭埔”,后改称大埔围,是一个具有岭南文化气质的古村落。

叶氏宗祠(来源:大埔围村委)
红色印记
东江纵队旧址(来源:广州市情微信公众号)
村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抗日战争时期,大埔围村是增博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3—1945年,东纵“独二大”“独三大”及东纵第五支队曾驻扎该村,村民紧密团结在东江纵队周围,顽强不屈投入抗日洪流。2017年9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独立第二大队成立旧址被中共广州市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增城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17年11月,被增城区委宣传部公布为增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公布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埔围村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在原有东江纵队联络站旧址等革命遗址的基础上,相继修缮和建成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东江纵队抗日历史陈列馆、红色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增城红色记忆馆等红色党建阵地。打造“红色+”产业,围绕东江纵队抗日战争陈列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增城红色记忆馆等红色文化传承阵地,构建大埔围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六个一+X”特色环节(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瞻仰一次革命烈士纪念碑、观看一场主题教育影片、参观一次抗战陈列馆、进行一次党史学习宣讲报告会、重读一次党章以及其他特色主题环节)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各地党组织来访参观学习。

东江纵队抗战陈列馆(来源:大埔围村委)
农研旅融合
花海观景(来源:大埔围村委)
作为增江街农研旅产业发展的龙头,大埔围村近年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以“结对联农,农研旅结合”为核心的农研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主营企业的链主作用,以研学旅行为核心实施产业链招商,引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相关链条企业,形成全链条闭环,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
串联沿线增江画廊碧道、鹤之洲湿地公园、西山村人文景观、陆村农旅观光、初溪休闲农业、四丰荔枝产业、象山社区高新企业等,立体布局、纵深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观光路线。整合村内的鱼塘、水库、园地等资源,建设农耕园、儿童游乐场、科普长廊、景观湖等项目,承接家庭、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荔枝(来源:大埔围村委)
荔枝是增城区的特色物产。大埔围村荔枝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以桂味、糯米糍为主,平均单果重17-25克,果核较小、肉质饱满,嫩滑多汁、浓甜微香,每年6-7月份均能体验丰收的喜悦和采摘的乐趣。荔枝树上还伴生荔枝菌,只有在特定气候、环境、位置、时节才会生长,是不可多得的山野珍馐。
大埔围村坚持联农带农,用好“家庭农场”政策,由荔果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建立荔枝专业合作社,建成约800平方米的农产品供应链基地,联动周边农户、特色专业合作社,在货源端推行自产自种+区域集货模式,打造品牌文化,与优质电商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有效带动超200户农户就业。
除荔枝外,还有迟菜心、白切农家鸡、串烧莲藕、客家艾糍、咸蛋黄酿花腩等特色物产满足味蕾。

特色美食(来源:大埔围村委)
宜居宜业
大埔围村部分村貌(来源:大埔围村委)
大埔围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已整合了约3.3公顷土地,引入企业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整村道路柏油硬底化,并全面完成公共照明、供水供电、防灾减灾、5G移动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全村不断加强治理服务能力。大埔围村持续推行“民主协商、一事一议”自治模式,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确保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严格执行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定期公开村民关心的重大事务,增强村居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村内设有“法治工作室”,每周安排驻点律师。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成功创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供稿单位: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大埔围村委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