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东考古工作者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的狮子岩,发现了距今约13万年的“马坝人”头盖骨化石。
这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广东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就一直被定格在了“马坝人”时代。
广东境内人类历史的起点,究竟是何时?这成为困扰广东考古学界的一个“世纪之问”。
发现之旅
为了解答这个“世纪之问”,2010年,当时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实施“广东地区旧石器时代调查和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的负责人,便是时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刘锁强。
秀美南江
最初,刘锁强率领考古队,将搜索区域集中在了粤西、粤北地区。然而,几番搜索下来,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西江支流南江流域。自2012年11月起,考古队翻山越岭,用时三个月,踏遍南江两岸,进行了大规模区域系统调查。
2012年12月21日,在罗定市华石镇一个名为军步湾的小村后山顶上,考古队发现了20多件人工打制特征明显的石制品,这是南江流域可以确定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
随后的一个月,考古队在南江盆地陆续发现了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这其中,就包括2013年1月16日在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发现的磨刀山遗址。
历史回响
磨刀山遗址发现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北京、湖南、广西等地的旧石器考古权威专家亲临现场考察,初步确认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于是,刘锁强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考古发掘申请。
201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启。
磨刀山遗址
经过四个多月的持续发掘,考古人员在200平方米发掘面上,发掘出土了包括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与碎屑在内的300多件石制品。石制品的类别,涵盖了从搬运石料、加工石器、使用石器到废弃石器的整个过程,反映出发掘区存在完整的石器生产操作链。
其中,石器类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其中以砍砸器数量最多。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直接修理成形,部分利用断块为毛坯,其加工技术多以单面为主,但少量手斧属两面加工,近似三角形或者水滴形,左右两边对称。因此考古人员断定,南江流域的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石器打制技术。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斧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镐
后经专家鉴定,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的年代可早至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万—80万年。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堪称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余韵悠远
在历史学者眼中,磨刀山遗址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填补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专家推断,遥远的岁月里,那些远古人类在南江两岸的河滩上聚居,他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维系生存。后来,河水上涨,他们不得不走向高处,因此形成了磨刀山遗址的两个文化层。
磨刀山遗址发掘现场
而磨刀山遗址,处于亚热带气候向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其石器技术与长江流域湖南、安徽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明显差异,而与广西百色盆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具有更多的同质性,表现出更偏向于热带气候环境的古人类适应模式。
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新成果,磨刀山遗址,不仅对研究岭南这一低纬度地区远古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研究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早期人类的出现、扩散和旧大陆东西方早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因其重要的考古价值,2015年,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IP
自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郁南县开始着手打造华南地区首个旧石器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截至2023年10月,磨刀山遗址公园项目一期工程的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大楼主体、磨刀山遗址展示馆陈列布展、遗址广场、景观雕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工。
展示馆内,“旧石器时代的南江生态”“古猿人的生活方式”“南江的考古发现”“磨刀山遗址的价值、保护与活化”等展览内容,将带你踏过远古岭南祖地,享受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如今
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工作
依然还在继续
在南江之畔
考古人员期望倾听到
更加遥远的岭南回响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