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画出幸福年

2025-02-14 14:36 来源:南方网

腊月二十六,

快买猪羊肉。

腊月二十七,

磨刀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

门上贴花花(贴年画)

……

  年画,始于古代“门神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将门神贴于门上,寓意驱邪避害、幸福平安。木版年画,则是在“门神画”的基础上,以木板作为模版,将充满“年味”的元素刻于木版上,将新年的愿景印在纸上。

  新春伊始,家家户户在门上贴年画,祈愿新的一年驱凶迎祥,同时增添一抹节日的喜庆色彩。

  那么,广东的年画又有哪些呢?

佛山木版年画

  门神行,咸同间此行颇盛,男女老幼恒有以钞写神相、门神、波罗符为业者,在栅下、锦澜等铺尤多。

  ——清末《佛山忠义乡志》

  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艺术,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来源:《岭南文化要览》)

佛山木版年画(来源:《岭南文化要览》)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地近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早在宋朝,佛山就已经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其经济文化发达,造纸业和染纸业的发展为佛山年画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祈愿新年平安顺遂、吉祥欢乐,这便是年画的前身。这类门神绘画早期为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版刻绘,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遂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年画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后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日战争前期,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到达鼎盛时期,佛山木版年画也成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过年不可或缺之物。

佛山木版年画(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佛山木版年画(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佛山木版年画多使用大红、丹红作衬底,色彩鲜艳华丽,长时间日照而不褪色,享有“万年红”的美誉。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制作需经选材、刻版、套印、开相、描金、填丹等20多道繁复的工序;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题材的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出现,为佛山木版年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种经工匠们长时间以“匠心”磨砺而成的作品,深受岭南民众的喜爱,并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佛山木版年画为岭南人的家增添了新年的喜气、渲染了红红火火的氛围、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传承至今,佛山木版年画已不仅仅是一张守护平安的“门神”,更是一种承载着美好祝福的艺术品,深受百姓喜爱。

  目前,冯氏世家成为了广东佛山仅存的木版年画代表,这项民间传统艺术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和继续传承这一富有价值的年画制作工艺,中国木版年画于2003年被政府列入首批重点抢救项目。2006年5月20日,佛山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会司前木版年画

  新会区,隶属广东省江门市,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出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技艺,并为后人留下了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司前木版年画便是璀璨文化星河中的一颗明星。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司前木版年画起源于新会司前镇龙安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小村落里的村民除了耕地种田,家家户户在农闲时印制年画来卖,木版年画便成为了当地的副业。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司前木版年画的模板用料十分讲究,需选用樟木作为模版,其他木料都不行。其原因是樟木木质较为细密,不仅防蛀,而且不易开裂、变形,便于收藏。为了节省材料,模版一般都依形裁制、双面雕刻,并且两面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司前木版年画与其他地方相比,除人物造型、创作意念不一样之外,其它创作原理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先用模板把人物线条勾勒出来,接着用附件来印刷人物的头饰、衣服的金边,身上的挂件等细部。经过多次套色,一幅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画就完成了。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新会区人民政府官网)

司前木版年画(来源:新会区人民政府官网)

  从现存的年画作品来看,司前木版年画的色彩丰富,主要有粉、红、黄、橙、蓝、灰绿等颜色,鲜艳动人、光彩夺目。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木版年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门传统手艺的制作班底以及珍贵的模版随着岁月而逐渐消亡,其中的文化内涵也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之中。

  如今,木版年画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首要“抢救”对象。2009年,司前木版年画被新会区政府列入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州兴宁版画

  兴宁版画属木刻版画,是“刀木碰撞,墨纸交融”的艺术。与传统复制木刻版画“画”“刻”“印”分离的制作方法不同,兴宁版画将画稿、刻制、拓印合而为一,由作者一人完成。作者通过将深思熟虑的题材内容画成画稿,而后将画稿复制在木版上,以刀代笔刻制,刻画完后进行拓印,待阴干装裱而成作品。兴宁版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兴宁版画《除旧迎新》(丝网 作者:吴浩镐)

兴宁版画《除旧迎新》(丝网 作者:吴浩镐)

  兴宁版画是在我国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与客家人南迁把中原古代版画带入有关。据文献记载,早在清雍正年间,兴宁就有了版画;从近代看则与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密不可分。

兴宁版画《大团圆》(孔版 作者:吴浩镐)

兴宁版画《大团圆》(孔版 作者:吴浩镐)

  兴宁版画基于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艺术家和传承人,进一步擦亮了兴宁“中国南方版画”的金字招牌,也促进了群众性版画创作的开展。2009年3月,兴宁版画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性版画题材被呈现在作品中。新春来临之际,兴宁人民在版画中加入了新年元素,为新年送上特别的贺礼,增添了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气氛。

  编辑:郑菁钰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

  1.《广东印记》(第一辑,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 2024.5)

  2.《岭南文化要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11)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 新会区文化馆总馆官网

  5. 新会区人民政府官网

  6. 广东省文化馆(木刻版画)

  7. 文史广东——中国新兴版画之兴宁版画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