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文化中国行|遇见客家民居 参与互动有惊喜

2024-12-12 17:55 来源:南方网

大坵田村里的土楼(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大坵田村里的土楼(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小荔枝:小志,快看,那边有个圆圆的建筑,它怎么没有完整的屋顶,看着中间像“空心”的?而且窗户集中在最上层,下面竟然全是坚硬的石墙。好奇怪哦!

  小志:那个是土楼的一种,为客家民居。现存最早的土楼,可以追溯到唐代,最盛时期是在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

  小荔枝:咦?它怎么跟我之前看到的另一种客家民居长得不一样?那种的外形不是完整的圆,呈半圆形,且规模不小,建筑前方还有个半月形的池塘。

  小志:你说的是围龙屋吗?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式和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客家民居的种类可多啦!如果依形制分类,大体可分为三类:圆形(包括椭圆、八角、弧形);方形(包括长方形);五凤楼(包括马蹄形、围龙式)。

  小荔枝: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种。那今天我们能去看看吗?

  小志:这就出发,一起领略部分客家民居风采。我今天还准备了广东方志文创产品和广东方志图书,文末留言区分享给我们“你最喜欢的客家民居建筑”,截至12月19日,留言点赞量位居前5的用户,可获赠我们的文创产品或图书哦!

图片

  大埔花萼楼

  坐标: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坵田村

花萼楼外部(大东镇政府供图)

花萼楼外部(大东镇政府供图)

  广东的客家土楼中,它的设计和结构极具代表性,哪怕不知道它的名字,都一定看过它的照片。它是花萼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坵田村,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圆形建筑,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土围楼。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花萼楼高三层11.9米,内外3环连为一体,共有210间房。楼的外墙基用大块石垒砌(高1米、厚2米),墙体用土夯实而成,楼顶为木梁灰瓦。外墙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二三层开有内小外大呈三角形的射击孔用作防卫。

花萼楼天井(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花萼楼天井(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楼内设30个小单元式套房,每个单元呈窄长的扇形,进入小门楼为前院,两侧用矮墙与相邻单元分隔。楼中间是283.4平方米的共用圆形天井,地面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天井右侧有1口深18.6米的古水井,为防火和生活之用,水井口与连着的排水沟呈“9”字形,象征着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

花萼楼之晨(张钧良摄)

花萼楼之晨(张钧良摄)

  道韵楼

  坐标: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

道韵楼风光(肖建生摄)

道韵楼风光(肖建生摄)

  位于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的道韵楼是一座八角形土楼。其八角造型模仿八卦的形状,相传,取名字时借“倒运”的谐音,故称“道韵楼”。

  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住房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连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楼墙高11.5米,底层墙厚1.6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震却完好如初。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又特意在楼中的阳埕左右挖2眼公用水井,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该楼仿照诸葛八卦阵的生门入、休门出的设计,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供族人出寨。

南联主村村貌(饶平县地方志办供图)

南联主村村貌(饶平县地方志办供图)

  泰安楼

  坐标: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

泰安楼夜景(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泰安楼夜景(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的龙岗村,有一座外墙被石砖包裹的“大方块”,它就是泰安楼,方形土木砖石结构,楼高三层,有200多个房间,整体建筑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前方后圆的三层围楼。其占地总面积为6684平方米,主楼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据《蓝氏族谱》记载,泰安楼为蓝氏第二十世祖蓝少垣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建。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门楼(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泰安楼门楼(大埔县地方志办供图)

  泰安楼拥有与众不同的大门,乍眼一看,是一座雄伟的门楼,但仔细瞧瞧就会发现,这门楼竟是镶嵌在墙上的。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牌位,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用。

  满堂客家大围

  坐标: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

满堂客家大围俯瞰图(摄影:官正旺)

满堂客家大围俯瞰图(摄影:官正旺)

  满堂客家大围是岭南客家民居中风格最典型、建筑规模最宏大的围楼建筑,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典型代表,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大围自1983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被文化部门发现后而闻名于世,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满堂大围开发为旅游景区,2020年满堂大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客家大围大门(蔡军 摄)

客家大围大门(蔡军 摄)

  据记载,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成于咸丰十年(1860年),历经28年,分上中下三围,里外三层,围内有9厅、12院、28天井、777房间,占地总面积约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4平方米,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围主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豪绅官乾荣,在他53岁时,决定动工建造大围,请来专人踩点择址和设计、施工。整体结构是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为布局,祠堂设置、住房格局融入了方位观念、次序观念、等级观念和宗族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家族结构形态的特征。

中围内景(摄影:蔡军)

中围内景(摄影:蔡军)

  大万世居

  坐标: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大万村

大万世居俯瞰(坪环社区工作站供图)

大万世居俯瞰(坪环社区工作站供图)

  大万世居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是全国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围屋平面呈“回”字形,屋顶为硬山式、上覆小青瓦,主体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以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坪前有月形池塘,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大万世居正面(坪山区史志办供图)

大万世居正面(坪山区史志办供图)

  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砌筑而成,内外墙四角都有三层高的楼阁。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正方形广场,叫牌楼下,可容数百人观看舞狮、比武或戏剧表演。祠堂后隔一天街设魁星楼,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

  小荔枝:哇,没想到客家民居建筑不仅独特,还蕴含了这么多知识。

  小志:这就是建筑的魅力,一砖一瓦的背后不仅仅是设计者和建筑者的心血与汗水,也是一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文化印记。

泰安楼内屋(湖寮镇政府供图)

泰安楼内屋(湖寮镇政府供图)

  小荔枝:上次游览了镬耳屋,这次又认识了这么多客家民居,那我们下一站要去哪?

  小志:先别急,可别忘了我们准备的广东方志文创产品和广东方志图书。在官方微信号文末留言区分享给我们“你最喜欢的客家民居建筑”,留言点赞量位居前5的用户,可获赠我们的文创产品或图书哦!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方网

  统筹:李维

  监制:蚁树新

  策划文案:刘雅 龚子钰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