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印记】澄清如镜 鉴水长流

2024-11-22 17:28 来源:南方网

山如簪碧玉,水似带青罗。

谁把秦时镜,千秋照清波。

  清永安教谕邓奇俊的这首五言绝句,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山青水碧的瑰丽画卷。诗的名字叫《鉴江》,而诗中描绘的正是粤西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鉴江。

鉴江掠影

  大河溯源

  《大清一统志》中记载,鉴江“其水澄清如镜,故名。”

  鉴江发源于信宜市东镇街道庄垌村的虎豹坑。自源头起,鉴江上游约57公里的河段,称锦江或东江,在信宜市镇隆镇与发源于北界镇的北界河汇合后,始称鉴江。

  鉴江由北向南流经茂名市的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然后进入湛江市,于吴川市吴阳镇沙角旋注入南海,主干流全长232千米。

  鉴江源

  在奔流入海的路途中,29条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支流,汇入鉴江干流,其中大井河、曹江、罗江和袂花江四大支流的集雨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最终形成了广东省第三大独立水系——鉴江水系。

  鉴江流域面积9464平方千米,其中,广东境内8734平方千米,广西境内730平方千米。

  古老水道

  先秦时期,已有瓯、雒越人在鉴江流域繁衍生息,自秦朝始,汉人陆续迁入,鉴江两岸文明进一步发展壮大。

  因陆路交通不便,历史上的鉴江及其支流,一直是粤西地区的主要运输通道。明成化年间(1465—1487),鉴江支流黄华江、罗江航道相继开辟,沟通了珠江和鉴江两大水系,鉴江航道随之成为沟通粤桂两省、连接粤中与西部的主要交通动脉。

  明清时期,在鉴江的中下游,兴起了梅菉、芷竂等著名粤西大港。往来不断的船只和商旅,推动了梅菉、吴阳等沿江古镇迅速发展。关于当年的盛况,明万历《雷州府志》曾这样描述:“高雷之交,有地名曰梅菉墟,商民辐辏,鱼米之地。”坊间则流传着“上走下走,不如梅菉和海口”的俗语。被鉴江沿岸活跃的商贸气氛所吸引,众多福建客商纷纷上岸定居,在梅菉形成了一条“漳州街”。

鉴江信宜市河段

  及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粤西地区建设所需的大部分物资以及当地物产的进出,依然还是主要依靠鉴江水路运输,当时的鉴江流域是广东内河航运较为繁忙的地区之一。

  20世纪90年代,受干流河床淤积、船闸老化、水库蓄水等多重因素影响,鉴江的航运功能遂被公路、铁路所取代,原有船民,或迁居城镇,或转谋他业。 

  文韵流长

  千百年来,古老的鉴江漫淌粤西大地,不仅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高凉文化,也成就了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四座人文鼎盛的古城。

  “中华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高凉郡太守冯宝、岭南道教先驱潘茂名、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明末清初“岭南才子”陈鉴、清代诗翁李文泰、清朝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抗日将领张炎等粤西先贤的传奇故事,至今在鉴江流域广为传颂。

  冼夫人信俗、年例习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吴川飘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鉴江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家级非遗高州木偶戏

  物华天宝

  “乱山围塔小,曲水抱沙团。”这是粤西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林召棠眼中的鉴江。

  鉴江流域北部和东部为高山地区,西部中部为丘陵台地,相对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中下游沿岸为广阔的鉴江平原。

  如镜的鉴江,蜿蜒南下,沿途塑造出瑰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古高凉八景之一“鉴江秋月”,为鉴江平添一份隽永深长。

  高州水库

  作为茂名、湛江两市的主要供水水源,鉴江水系以及依江而建的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十几座水库,润泽了广袤的土地,也涵养了得天独厚的丰饶物产。鉴江流域的花生、橡胶、黄红烟、胡椒等经济作物在广东均占较高地位,信宜的三华李、高州的荔枝、龙眼,化州的化橘红、电白的沉香、吴川的火龙果,声名远播。

  今天,鉴江支流小东江畔,已崛起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茂名。

  以供水为主,兼顾挡潮、蓄淡、灌溉、航运及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如跨海蛟龙,将鉴江水引到了东海岛。这项广东省重点工程,为湛江打造世界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鉴江入海口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