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
满堂村(来源:隘子镇人民政府)
满堂村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中部的隘子小盆地,下辖9个村小组,2025年全村人口1580人。满堂村建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既是“岭南第一围”满堂客家大围所在地、唐相张九龄故里,又是始兴县“家国始兴·宾客满堂”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域,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全国旅游重点村、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满堂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自2022年“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满堂村紧扣典型村建设“五个共富”目标,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三年来,全村以典型培育为核心,系统推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文旅融合,依托本地资源持续推动林下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富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满堂客家大围
满堂客家大围大门(摄影:蔡军)
满堂村依托自然生态优势、深厚文化底蕴,聚焦古村古建和绿水青山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不断挖掘文旅资源的优势禀赋,开展各类文旅活动。
满堂客家大围是岭南客家民居中风格最典型、建筑规模最宏大的围楼建筑之一,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典型代表,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大围自1983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被文化部门发现后便闻名于世,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开发为旅游景区,2020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成于咸丰十年(1860),分上中下三围,里外三层,围内有9厅、12院、28天井、777房间,占地总面积约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4平方米,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整体结构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为布局,祠堂设置、住房格局融入了方位观念、次序观念、等级观念和宗族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家族结构形态的特征。
满堂客家大围俯瞰图(摄影:官正旺)
近年来,满堂村依托满堂客家大围,开展多层次联动、多方位宣传,电影《仙女鸟飞过的夏天》、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节目组先后在此取景拍摄,连续两年承办始兴县围楼文化旅游周,满堂客家大围景区热度持续升温。
此外,依托满堂客家大围4A级旅游景区龙头效应,满堂村大力盘活闲置满堂小学和满堂客家大围对面低效用地,通过招商引资,先后落地九龄耕读园项目和满堂村农文旅综合开发项目。累计签约金额达6800万元,建成梯云轩民宿、满堂露营基地,两个项目于2024年7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2025年8月,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收入达63万元。项目吸纳了当地超过30名村民就近就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2025年3月,总投资额1.8亿元的九龄汤谷温泉度假区项目完成签约,标志着满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入新台阶,“九龄故里·围楼之乡”的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满堂村农文旅产业的持续增长,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瓶颈,实现闲置资源的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立足特色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
依托“百千万工程”,满堂村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典型村的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大对清化粉、香菇、木耳、野生灵芝等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创新包装设计,丰富营销方式和拓宽营销渠道,打响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煮好的清化粉(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印记》省情影像志)
满堂村是清化粉的重要产地。清化粉又称“宰相粉”,相传清化粉曾经是盛唐宰相张九龄母亲为小九龄精心研制的“夜宵”,家乡人民为纪念张九龄,又把清化粉尊称为“宰相粉”。
“炒而不烂、煮而不糊”,是清化粉素有的特性。有着炸、炒、烩、汤等多种食用方法的清化粉一直深受当地人欢迎,人们无论家常还是待客都少不了一盘鲜香爽口的清化粉。而在考试前给孩子吃一碗清化粉,以求金榜题名的风俗也保留至今。2010年底,始兴清化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也是始兴县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特色产品。
满堂村利用原有资源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宰相粉乡村振兴车间,不断做大特色传统产业。全村有宰相粉小作坊11家,成功带动当地50余农民就近就业,年产量约100万斤,产值约550万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让村民分享乡村产业发展红利,助力乡村振兴,把“小米粉”做成“大产业”。
宰相粉乡村振兴生产车间(来源:隘子镇人民政府)
灵芝、香菇种植是满堂村的传统支柱产业。每年的7-9月份是灵芝成熟的季节。林下灵芝种植基地位于满堂村黄竹塘,这里的灵芝种植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产销一体,供就业,稳增收。村内的香菇种植产业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和“代种代销”模式生产运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种植,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满堂村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内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把现有资源转化为美丽绿色经济,全村灵芝种植面积1200亩,产量2万斤,年经济效益700万元;香菇种植面积800亩,产量2万斤,年经济效益200万元。
已采摘的灵芝(来源:隘子镇人民政府)
“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智慧”
满堂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积分制”管理机制,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的治理转型。
针对村内老龄化现状,创新采用“传统评议+现代申报”双轨并行方式。一方面由村积分评定小组每季度开展集中评议,另一方面开通农户自主申报渠道,有效规范积分事项、分值、记录、兑换等,杜绝漏记、错记、多记积分情况和记积分标准不一致等现象,稳步推进积分制工作。
自积分制实施以来,村民打扫房前屋后、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截至目前,满堂村已有百余户村民参与积分制,已完成各季度积分奖励发放,通过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乡风村情更加文明和谐。
满堂客家大围(来源:韶关市文广旅体局)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稳步践行,满堂村传承文化古脉,创新文旅融合,借助典型培育的契机,带动全村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将“家国始兴,宾客满堂”的美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供稿单位: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始兴县地方志办公室、隘子镇人民政府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