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鹿颈村:多元化发展的滨海古村

2025-10-10 15:28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动员全省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实施。为展现“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深度挖掘全省地方志资源,在广东省情网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系列专题,推介典型镇、典型村特色地情,记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方志力量。图片

南沙天后宫(来源:鹿颈村委)

  鹿颈村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南部,毗邻虎门水道西岸,坐落于具有光荣历史的虎门抗英遗址大角山脚下,全村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等称号,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鹿颈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工业、文旅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协同并进的良好格局。一幅“产业兴、文化旺、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最早的“广州人”在这里图片

鹿颈村山势(来源:鹿颈村委)

  鹿颈村地处珠江出海口西侧的古海湾之中,北临珠江,三面环山,东有大角山,西有鹿山,南有珍珠山,形成天然屏障。鹿颈涌从村东北流过。村内有鹿颈水库和坳仔水库。由于村后山势蜿蜒,形似鹿颈,故曾有鹿颈寨之称。

图片

“南沙人”复原像(来源:鹿颈村委)

  鹿颈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明、清、民国时期隶属于东莞县管辖‌。作为一处文化瑰宝之地,其独特之处在于“南沙人”遗址的发现。2001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鹿颈村东侧的先秦遗址地层中,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和一些由兽牙和贝类制作的装饰品,并清理出一座土坑墓。墓中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男性人骨架,仰身直肢,骨架长1.65米,男性,生前身高1.70米,据测寿命在45岁左右。经专家团队科学鉴定,该人骨架被确认为亚美人种,距今约3000余年,是广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人骨架。考古专家依据此骨架复原出头像,并正式命名为广州“南沙人”。

近代广州珠江海防要塞的第一道防线

图片

图片

蒲洲炮台(来源:鹿颈村委、《南沙街道志》)

  大角山炮台和蒲洲炮台是村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鸦片战争海战中虎门第一道防线。大角山炮台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鸦片战争时期曾多次被英军毁坏。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德国克虏伯后膛炮炮台。当时修建振阳、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胜、安盛和蒲洲9个炮台。除振阳台已毁,其余炮台和一处火药局保存较好,各炮台都有完整的炮池、坑道、门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守军在虎门要塞多次抗击日军,以清光绪年间购入的大炮粉碎日寇由虎门攻入广州的企图。最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从陆路攻占广州,而此时“虎门仍屹然无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角炮台由解放军海军驻守,1956年驻军撤往东莞。1997年对大角山各炮台进行维修,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蒲洲渔港:海边的浪漫码头打卡点

图片

图片

蒲洲渔港(来源:南沙区港湾街道办事处)

  蒲洲渔港紧邻珠江,毗邻蒲洲山,靠近蒲洲炮台,是南沙“20公里美丽海岸线”上的重要文旅节点,也是当下热门的海边浪漫码头打卡点。作为典型村特色亮点项目,港湾街道以“活力渔港、浪漫渔港”为主题,为渔港增添梦幻色彩,生动讲述本土渔家故事和海洋文化故事。蒲洲渔港增设停车场、行人座椅、公共照明等公共设施,人行步道改造以彩虹为设计元素,精心绘制“彩虹路”。21间渔民工具房和墙面均进行翻新设计和文旅特色彩绘,融合鹿颈醒狮、舞龙、疍家文化等元素。在大湾区灯会期间,渔港增设上百个不同种类的彩灯,以“浪漫渔港灯火”呼应大湾区的“万灯之约”。

天后妈祖文化:海上信仰的千年灯塔

图片

南沙天后宫(来源:鹿颈村委)

  广州南沙天后宫亦称“妈祖庙”,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代南沙鹿颈村所建的“天妃庙”。至清代乾隆年间,经过重修,正式命名为“元君古庙”。在抗日战争时期,元君古庙被日寇飞机炸毁。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实业家霍英东先生积极倡导和慷慨捐资,天后宫得以重建,成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广州南沙天后宫由广场、宫殿和南岭塔三部分构成,包括滨海银滩朝阳、五彩灵径、妈祖灵钗、“南沙人”遗址、灵宫赐福、南岭夕照、抗战神炮、默娘之家等景点。2015年,广州南沙天后宫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5年,南沙天后宫、蒲州花园、滨海公园作为“南沙旭日”的组成部分,入选新“羊城八景”。

图片

南沙滨海公园(来源:鹿颈村委)

宝藏特产直播间“鲜”抢

  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让鹿颈村物产独具风味。鹿颈村初步确立“生态农业+研学旅游”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积极筹建南沙区“农业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当地特色物产(例如鹿颈荔枝、桂圆、黄眉头)的创新销售模式,构建起“农户直销+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的三级销售网络渠道。在农户直销方面,推进标准化直销网络的建设;在社区团购方面,已与部分当地物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设计“保底收购+利润分成”的合作机制;在电商平台方面,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电商团队合作推进网络直播销售活动,共同打造“鹿颈直播基地”。

图片

鹿颈荔枝(来源:鹿颈村委)

  鹿颈荔枝产自鹿颈村,依托岭南温润气候与河涌灌溉优势,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核心品种为“糯米糍”“桂味”,果实饱满圆润,果皮红艳带青,果肉晶莹剔透如凝脂,清甜多汁且核小肉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22%,堪称“岭南佳果珍品”。每年6-7月为采摘季,村民沿用传统农耕方式,施有机肥、人工疏果,确保果实品质。现通过“电商平台+本地商超+游客采摘”多元渠道销售,于2023年获评“南沙区特色农产品”称号。

图片

图片

鹿颈黄眉头(来源:鹿颈村委)

  鹿颈黄眉头产于南沙咸淡水交界水域——南沙港湾街道鹿颈蒲州渔港,长相憨态可掬,圆滚滚的身子裹着金橙外衣,体长约10厘米、重1两多。它只能在特定水域生长,受限于生长环境,无法大规模繁殖,数量极其稀少。因其肉嫩刺软、味道极其鲜美,是海味中的珍品,被称为“黄金鱼”之首。

升级改造 工业焕新生

图片

鹿谷·智汇产业园(来源:南沙区港湾街道办事处)

  鹿颈村原就有“工业底子”,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工业园,后因面临转型升级,而陷入发展瓶颈期。2022年,为拉动本村经济增长,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鹿颈村通过与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利用美食街地块、三角地块及工业园地块合约46000平方米的土地,引进广州市碁石投资有限公司兴建的“鹿谷·智汇产业园”。产业园坐落于南沙湾先行启动区内,是《南沙方案》中企业所得税减按“15%”优惠政策的受益区域。在深化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进程中,对雨污排放、消防安全、供电供水等关键系统进行彻底的优化和提升。精心规划和调整园区的园林绿化和车辆停放区域,全面强化和升级治安防控系统。目前,园区有高标准厂房14769平方米,办公用房16414平方米、人才公寓90套,已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发展为村集体收入带来1200万元的显著增长,相较于改造前翻了一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这座滨海古村产业渐兴、人文焕彩,古韵与现代交织共鸣。鹿颈村正以踏浪前行之姿,在时代潮头书写属于古村新生的振兴篇章。

  供稿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统筹、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龚子钰 刘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