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春节来广东看非遗|围龙屋:客家人的温暖与乡愁

2025-01-24 10:11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

  2025乙巳蛇年,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即将来临,随着春节申遗成功,“非遗过大年”也火出圈。广东作为非遗大省,拥有众多与新年相关的非遗年俗或非遗技艺,在新年来临之际,南方网选出代表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非遗项目,为广大网友呈现广东的非遗年味。

  粤东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屋。”这句谚语道出了客家人对建房的热衷,犹如人们对粥的依恋,难以割舍。在客家人的世界里,建房不仅是居住所需,更是乡土情怀的深深烙印。他们每筑一宅,皆怀终老之心,同时期盼子孙在此世代绵延。

  南方地区雨润雾绕、湿瘴弥漫。客家先民便将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各具特色的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享誉中外建筑学界。围龙屋也因建筑的典型性,其建造技艺在2022年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靠山随岭的客家围龙屋。

靠山随岭的客家围龙屋。

  依山而建,背山面水

  客家围龙屋选址建造既讲究“风水”,又强调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其基本结构为“二堂二横一围龙”,并以此为基础增添扩建。从高空俯瞰,其外部形态以外墙的“龙体”和屋顶的“龙脊”共同组成“围龙”的形状,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整体呈半圆形,俗称“围龙”。这种布局不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围合空间感,也体现了客家人注重家庭团结和血缘关系的价值观。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表示,围龙屋横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有堂屋、横屋及一围龙,以后不断增加横屋和围龙,形成一座庞大的建筑群。较典型的有梅县区丙村镇的仁厚温公祠、平远县凉庭村的丰泰堂、兴宁市宁新街道的李和美围龙屋等。

进士及第平面示意图。翻拍自《客家村落》肖文评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进士及第平面示意图。翻拍自《客家村落》肖文评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围龙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构件,墙体多为夯土筑成,屋顶则覆盖瓦片。这种材料选择不仅经济实用,而且具有很好的隔热和隔音效果,适应了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建筑内部的设计也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智慧,房屋的通风、采光和排水系统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据了解,梅州兴宁的围龙屋数量最多、最密集,种类也较为齐全,在2012年11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围龙屋之乡”。据调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当地的围龙屋已发展出标准的半月形横堂式、棋盘式走马廊的围楼式、四点金式、并蒂莲式等七种类型。

  自给自足,勤劳苦干

  围龙屋不仅仅是客家人生活的居所,更是客家文化的鲜明体现。围内比较考究的柱、梁、窗、枋等处,常雕刻有象征吉祥的图案,如龙凤、花鸟、麒麟等,栩栩如生。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也寄托了家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围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鸡舍、农具间、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天井、巷道则凸显了通风、排水、防潮的功能,俨然一幅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缩影。

彩绘。翻拍自《客家村落》肖文评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彩绘。翻拍自《客家村落》肖文评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围龙屋也是社区活动的中心。每座围龙屋不论大小,在上厅都设有祠堂,俗称“厅下”,每逢重要的节日和家族活动,客家人都会在厅下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先辈的追思和感恩。不少客家围龙屋内,都是三世、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男女老少齐聚在厅下拜祖宗,在禾坪上舞龙、舞狮,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客家围龙屋——祝庆楼。

祝庆楼。

  面对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客家人锻炼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会划会算,钱粮不断”“勤俭耕作,有食有着(衣服)”“唔同人家赛过年,要同人家赛耕田”……这些谚语体现了客家人精打细算、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客家妇女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任务,她们不缠足、不束胸,在外砍柴耕种、搞生产,回家所有家务都要干,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新中国成立前,梅县的客家妇女挑盐上江西的艰难历程,更是展现了她们勇挑生活重担、顽强不屈的奉献精神。她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用汗水和智慧保障了家庭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春节期间,围龙屋内不仅会有庄重的祭祖仪式和各种欢庆表演,家家户户也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其中不乏许多传统美食,如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等。无论是别具一格的围龙屋建筑技艺,还是围龙屋中的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情感,不管是在家,亦或是在远方游走的客家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与乡愁。

  文字:郭昊奇

  海报:武君丽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