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自明朝(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清朝顺治六年(1649 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开平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开平碉楼现存有1833座,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世界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北京时间6月28日上午,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稿件来源:南方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