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魂断蓝桥》的中文译名,一直被视为译制片名的经典。的确,倘若直译只是《滑铁卢桥》,索然无味。蓝桥,就嵌入典故了。春秋时的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二人约会之处,就是位于陕西的蓝桥。唐朝裴航秀才下第,还乡时同样路过蓝桥,此番遇仙女云英而结为夫妇。这样的文化内涵赋予玛拉和罗伊在滑铁卢桥的邂逅、相恋,意味自然绵长得多。
文化背景的关系吧,许多外国电影都以人、地、物或简简单单的某事直白命名,很考验翻译的智慧。如美国《爱情限时恋未尽》(2015)虽然有俗气之嫌,但较原名直译是《五点到七点》让人不明所以又如何?限时,下午五点到七点,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就是法国文化的一个特质,他们以之特指情人的幽会时间。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靠写作为生却屡遭出版社退稿的美国单身小哥,某天走在大街上为一个在餐厅外面吸烟的法国女人所吸引。搭讪之余,小哥并不满足:“我们还会再见吗?如果能再见的话,那就太好了”。法女也很直接:“每周五的午饭时间,我都会来这里抽烟,你只要来就可以见到我了。”下次知道,法女已经33岁,比小哥足足大了9岁,然而她明媚迷人的笑容,令小哥心神荡漾。她说:“如果你愿意,每个工作日下午五点到七点我都有空。”后来她又说:“你难道不知道五点到七点的含义吗?发生在这个时间段的关系,指的就是婚外情。”她老公也有公开的情人,她说他们二人有个约定,“这个时间段让我们能够放纵自己,同时也有明显的边界,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相信我国观众看到这里,对这种典型的三观不正,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下午五点到七点,可不是法女的信口开河。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成名作《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1962),可以作为佐证,这个片名完全是直译。
电影分13章,也就是13个时间段。年轻的歌唱女明星克莱奥从塔罗牌占卜人那里出来,计时开始,因而第一章是17:05开始。克莱奥之所以去占卜,是因为她怀疑自己得了绝症,占卜人的一系列说法加剧了她的不安。于是,瓦尔达以分割时间段的手法,记录了克莱奥在这两个小时内的生活轨迹和所思所想。咖啡馆里向助手哭诉,逛街,时令夏天却买了顶冬帽,还要立刻戴上,助手以“星期二换新装是大忌,帽子也不行”才作罢。回家,再独自出来逛街、逛公园,邂逅一名当晚即将开赴阿尔及利亚的士兵,阿尔及利亚时为法属殖民地,电台广播告诉观众:那里动乱加剧……
最后一章即第13章,时间段是18:15-18:30,那么,如果完整表现的话应该有14章,瓦尔达却让电影戛然而止,没有表现的那半个小时,就交给观众根据法国那个难以理喻的文化特质去遐想了。克莱奥是有男朋友的,在家里那会儿,她二次出来溜达之前,第五章即17:25-17:31那段,他来了,还哄了她半天。而之前她对助手说:“他对我不是认真的,整天忙于应酬,我想甩了他。”助手则认为:“他在巴黎人脉广,慷慨大方,你们在一起很般配。”“我想告诉他我的病,他应该已经感觉到异样,他是个利己主义者。”“男人都如此。”助手这回表示认同。直到邂逅士兵,愁眉不展的克莱奥才真正露出了笑容。他陪她到医院直面医生,医生说她“只需要两个月的治疗”。如释重负之后,士兵说“我不想走,想和你在一起”,她则问他“喜欢在外面吃饭吗?”言罢二人对视而剧终。那么,瓦尔达片名预告剩下的那半个小时,还用电影来画蛇添足吗?
有意思的是,日本文化在这一点上倒是庶几近之。西谷弘《昼颜》(2017)就是类似的故事。首先是电视剧在日本大热,然后才有电影版,电视剧名直白得多:《昼颜:工作日下午三点的恋人们》。何谓昼颜?即工作日的下午三点之后到丈夫和孩子回家之前的“真空期”,一些家庭主妇会选择用来与自己的婚外恋对象约会。识者指出,电视剧之所以大热,正是将日本人这种心照不宣的事实猛然端到了台面之上。
电影《昼颜》对“下午三点”只有一处展示,就是“上户彩”跟踪尚未离婚的情人“斋藤工”来到一栋楼房,在外面守候时看了一眼手机:下午3:05。《爱情限时恋未尽》则反复突出了时间点。一次在酒店里苟且之后,法女说:“如果现在是明天的五点就好了。”小哥则正式表白,认为仅仅从五点到七点远远不够,“嫁给我吧”。法女不为所动:“你知道游戏规则。”“我知道,但我再也玩不下去了。”“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信任。”晚上,她老公也找上他的门,给了小哥一记耳光:“我们有过共识,有过一条神圣的、心照不宣的界限,而现在你背叛了。”
不难发现,电影总是将出轨拍得异常温情、浪漫,仿佛偷偷摸摸的两人才更相愉悦。《昼颜》虽然有个悲剧性的结尾,之前则莫不如是。这该属于一种十分吊诡的价值观吧。
2021年3月3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