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英国那只温暖了无数人的流浪猫鲍勃因为车祸不幸离世,享年14岁。虽然14岁对猫来说已是高龄,但这样的结局还是不免使人心有戚戚焉。鲍勃猫的声名早已走出了国门。英国电影《流浪猫鲍勃》(2016)便是它的“自传片”,并且由其本尊出演,让我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它,了解它的可爱之处、治愈之处。
2007年春天,伦敦街头卖唱人詹姆斯·鲍恩正陷于人生的低谷。因为吸毒被生父和继母拒之门外,露宿街头。有时他甚至付不起一份快餐的钱,被店员羞辱之余只能在垃圾桶寻找可吃的东西。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心女医生,帮他戒毒之余,还为他申请了免费应急救助房。在入住“新家”的第一个晚上,从窗口溜进来一只黄猫,正在洗澡的他,听到响声还以为是闹贼,半天才发现黄猫正在偷吃他那点儿可怜的食物,但他又为它又奉上了牛奶。吃饱喝足,它仍然不肯回家。“就一晚,好吗?”他刚说完,黄猫马上跳上床,眯起眼睛,惬意地发出“咕噜咕噜”的睡前奏鸣曲。养过猫的人,势必都听到过那种仿佛念经般的声音。
热心动物保护的邻居女孩告诉他:“它找上你是有原因的,它告诉我它叫鲍勃。”他也觉得:“它听得懂人说话。”早晨,他跟它讲要乘公交车去市区卖艺,顾不上它,它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鲍勃始而默默离开,却在车门将关的一刹那,又纵身跳了上来,东张西望,找到了双层巴上层的詹姆斯,趴到他的腿上。再次站在街头弹唱的詹姆斯,因为鲍勃乖乖地坐在一旁,吸引了大街上原本步履匆匆、表情冷漠的行人,他们纷纷驻足,与鲍勃合影,给鲍勃拍视频,给詹姆斯投币。鲍勃成了一只真正的招财猫。“我真的很荣幸有你这么好的伙伴,帮我重新找回人生。”詹姆斯如此感慨,是从鲍勃身上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彻底戒毒成功。这该是鲍勃给詹姆斯的最大回报,
美国《醉乡民谣》(2013)里,也有一个落魄的歌手,也有一只贯穿整部电影的黄猫,不,严格地说是两只。歌手借宿于朋友家,一觉醒来发现他家的黄猫正坐在自己的胸口上,看着他。出门时,黄猫抢先一步跑出,门刚好锁上,电梯管理员又不肯寄存,他只好带着它,坐了一段地铁,打算委托给另一个朋友,黄猫却又从那家的防火梯溜走。后来,他以为在街边找到了,朋友妻子却说不是他家的,“它甚至不是一只公猫”。他又只好带着这只黄猫搭车去芝加哥,半路上发生的意外事故,令他不得不选择放弃黄猫。而等他回到纽约,朋友家真正的黄猫已经自己找了回来。猫的记忆力不能不令人惊叹。
《醉乡民谣》中的歌手每每单手抱猫,使猫的身体成倒V型,据我的养猫经验,这是个猫很不舒服的姿势。鲍勃便每每趴在詹姆斯的肩膀上,仿佛他的毛领子一般,尾巴惬意地摆来摆去。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2017)讲述的是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和一名年轻摄影艺术家开车旅行,途中为偶遇到的普通人物拍摄照片,然后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放大,贴在建筑物外墙上。那些普通人物包括邮差、侍女、养羊人家、石油工人、码头工人的妻子等等,有群像,也有独照。于是,平淡无奇的建筑物,因为这些人像特写而具有了生气,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景观,尽管可能短暂。这里要说的是,瓦尔达亮相后好一段时间,都肩扛着她的黑白花猫,惹人怜爱的程度不输鲍勃。花猫每每伏在她的左肩,眼睛滴溜溜地左看右看,那也是猫的一种舒服姿势。
瓦尔达有“新浪潮祖母”之誉,她导演的电影我看过《5点到7点的克莱奥》(1962),讲的是因为一份体检报告,漂亮女歌手克莱奥担心自己如占卜人所言患上胃癌,因而忐忑不安地游走在巴黎街头,从一条大街游荡到另一条大街,从帽子商店到咖啡馆,从学校到电影院,从公园到医院。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开始坦然面对现实,也懂得了生命和爱的意义。
土耳其《爱猫之城》(2016)也是一部纪录片,拍的是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成群的流浪猫。它们穿梭于商家店铺,坦然地接受游客的爱抚,悠闲地在这座城市生活着,构成了伊斯坦布尔灵魂的一部分。镜头下的每一只成年猫咪都是自由自在的,它们和居民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有的居民更获得了治愈的力量。而在它们有需要的时候,居民也会施以援手。小哥发现一只受伤的奶猫马上交给鱼市中的大叔:我觉得就应该来找你。大叔更坦言:“不懂得爱护动物的人,也不会懂得如何去爱人。”
在詹姆斯的悉心照料下,流浪猫鲍勃得到了治疗和生存。而因为鲍勃的到来,詹姆斯也感受到了责任,感受到了被需要。相互依存的一人一猫,就这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片尾告诉我们:“他们致力于引起社会对流浪汉以及流浪动物的关注,鲍勃现在还是蹲在詹姆斯的肩膀上四处闲逛。”《爱猫之城》片尾则更为动情:“一只猫在你的脚上喵喵叫,抬头看着你,其实这是生活对你的微笑,那是我们的幸运时刻。”
2020年6月24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三):欲待曲终寻问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