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纳卡地区领土争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激战正酣。纳卡地区为苏联时期阿塞拜疆的一个自治州,多数居民却为亚美尼亚族人。1988年,纳卡地区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州阿亚两族间爆发武装冲突。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成为两个独立国家,因争夺纳卡亦曾大打出手。这一次,双方都使用无人机来攻击对方,聊天中的士兵、行进中的坦克,忽然就被击中,触目惊心。
识者指出,这种战法有望改变未来陆战的范式。或许吧,但不变的该是战地记者的身影。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一名亚美尼亚记者手持话筒现场报道之时,火炮就在身后猛烈发射,烟雾弥漫,目测离战斗中的士兵也就几十米远。战地记者滥觞于何时,留待专业人士考证。电影中所见,至少美国南北战争时已经出现。
美国《南北军队》(1982)的主人公约翰就是战地记者。战争爆发前,约翰和家人生活在弗吉尼亚的一个农场里。他喜欢画画,母亲看他给父兄画的素描,高兴地说:“远远地就知道哪个是谁。”但是农场劳动的繁重,令两个哥哥对他非常不满:“这里容不下无所事事的人。”姨夫在北方的葛底斯堡办了份《葛底斯堡纪事报》,约翰便前往投奔,甫一出手便大获成功,画的是法庭审判为黑人争取权益的老人。吝啬的姨夫高兴地说:“多了14个订户呢。”南北战争打响后,他成为《哈泼周刊》的战地记者。我们可以看到在奔牛溪战役中,他在北军阵地现场素描向南军开炮。那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北军自认为稳操胜券,因此许多华盛顿贵族、国会议员等身着盛装,携妻带子,提着装有野餐的篮子,像度假一样前来战地观光,未几便像己方的部队一样落荒而逃。北军失利后,他又素描军营的日常生活:如何杀鸡儆猴,对“懦夫”以烙刑,在脸颊上烙一个字母“C”(coward,懦夫的缩写);素描士兵用枪托碾压咖啡豆……
西班牙《格尔尼卡》(2016)的背景是1937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男女主人公分别属于《纽约先驱论坛报》《费加罗报》记者,西班牙政府组织他们进行战地采访,前提是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不能报道。两名士兵遭到伏击中枪倒地,女记者冒着对方正在射击的危险一定要近距离拍摄。男记者不解:“你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是为了让报社老板更有钱吗?”她说“要拍一张能够改变世界的照片”。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出自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之手,他拍到了一名共和军士兵在山坡上刚刚跃出战壕即被子弹击中而后仰倒地的瞬间。电影中的这两位,后来又亲历了1937年4月26日纳粹空军轰炸中西班牙北部城镇格尔尼卡,男记者为《纽约时报》撰写的文章,“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该事件”。电影片尾,则以毕加索最负盛名的画作《格尔尼卡》定格。
俄罗斯《列宁格勒》(2009)的背景是二战,始而亦关联战地记者。德军进攻列宁格勒,在莫斯科的英国女记者凯特请缨前往采访,虽然一个国家只能派出一名记者,而英国已经确定记者名单,但是凯特坚持前往。记者团在战地采访时遭到德军轰炸,幸免于难的凯特回到并滞留在了列宁格勒。众所周知,德军对列宁格勒采用的是围困战术。记者们纷纷以电话形式将报道发回各自媒体,于是我们听到,“在拉多加湖周围,逗号,只有小片区域,逗号,仍然在苏军控制之下”“德军开始进攻拉多加湖区域,逗号,只有二十分之一的粮食能够安全运到……”拉多加湖是粮食运入列宁格勒的唯一通道。
美国《私人战争》(2018)的背景是当代战争,取材于真实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传奇经历。科尔文是美国籍,服务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986到2012年的26年间,她的身影几乎出现在地球上所有战区:东帝汶、菲律宾,伊朗、伊拉克、斯里兰卡、叙利亚,埃及、利比亚、塞拉利昂、津巴布韦,车臣、科索沃……她说:“我讨厌去战场,但又觉得必须要去,必须亲眼看到真相。”在为英美主流媒体提供了无数条战争报道的同时,科尔文也付出了巨大的身心代价。2001年在斯里兰卡采访内战时,她被手榴弹炸伤不幸失去左眼;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硝烟弥漫的街区中采访时,更遭遇炮弹袭击而身亡。影片的片头和片尾,再现的都是已成残垣断壁的霍姆斯,作为“可能是在霍姆斯的唯一西方记者”,科尔文穿行其中,连线CNN ,“霍姆斯城里2 .8万名平民,男人,妇女和孩子在炮火中绝望地寻求避难所,这是我见过的最惨的景象”。那是她的最后一篇报道。
“在战争地区,父母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恐惧。但当你报道一场战争时,必须要到你可能会死去或有人正在死去的地方去,不管你内心有多恐惧,你都要不断深入,去将那里的灾难记录下来。”《私人战争》中科尔文的这段独白,折射了战地记者的伟大。他们的伟大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如果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2020年10月4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