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每日新闻报》日前报道,在泰国南部洛坤省一条高速公路旁的草地上,7个多月来,有只黄黑混色的小狗一直待在原地,似乎在等它的主人。附近的村民会定时喂它吃喝,但同时也希望透过传媒报道,让它的主人能够知道。结果正如村民所愿。小狗主人在看到新闻后,1月18日带着孩子专门来到这里,接小狗回家。看到小狗,孩子非常开心;小狗则更是跳跃狂叫,兴奋不已。小狗等主人的那个地方,离主人家大概有10个村庄的距离。原来小狗主人当天运载棕榈果去工厂,半路上内急,方便的同时不知道小狗也跳下车去,结果把小狗给落下了。主人表示,自己也一直在找它。
小狗的这种守候行为,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忠犬了。这类“人犬情未了”的真实故事无论发生多少,发生在哪里,都能够感动世人。前几年四川芦山地震,媒体也报道了一只6岁大的黑狗。它的主人被一块巨石压住而遇难,黑狗挣脱了拴着它的锁链,却“不停把头伸进巨石和地面留下的空洞里,不停用前爪扒拉”,终于使村民发现了遇难者。而之前已被飞石击中的黑狗,此后一直守候着主人的遗体,直到自己伤重死去……
提到忠犬,最著名的该是日本的八公,那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惟其真实,才所以令人动容吧。在我看过的电影中,至少有两部取材于它:一部是日本1987拍的,仲代达矢主演;一部是美国2009年拍的,李察·基尔主演。故事的梗概想必早已众所周知: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时分再到涩谷火车站接他回家,生物钟精准得如同时钟。然而有一天,主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走出车站,他在工作时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而去世。八公虽若有所感,却依然在每天傍晚忠实地等在涩谷站前,一等就是9年,直到1935年3月8日去世。纵观八公的一生,像极了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忘怀甜蜜往事的人。倘若狐疑八公的执着有没有意义,那就是人的功利标尺在作祟了。现实生活中,八公的主人上野英三郎教授是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被日本农业土木学界尊奉为鼻祖,但是开个不恭敬的玩笑说,教授的“风头”显然已全为八公盖过。
苏联也有一部忠犬电影,叫做《白比姆黑耳朵》(1977),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孤独无依的退休老记者捡到一只被人遗弃的黑耳朵小白狗,取名比姆。比姆非常善解人意,不仅很快学会了配合老人打猎,而且对老人体贴入微,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莫大安慰。某一天,老人在卫国战争中留在胸腔里的弹片导致心脏病发作,不得不远至莫斯科去进行心脏手术,然而比姆不明就里,终于趁着照顾它的邻居的疏忽而离家出走。从此,它忍冻挨饿,风餐露宿,日夜奔波,跑遍了主人曾经带它去过的所有地方。期间既饱经邪恶与欺凌,也体验到友爱与同情,可谓“阅尽”种种世态,终于因为一个恶邻的谗言而被收容,死在了出院之后、一直在迫切寻找它的主人赶到之前。悲痛的老人将比姆埋葬在森林深处,向空中鸣枪四响,象征着比姆仅有四岁的生命。影片最令人动容之处,就是比姆寻找主人时那种不顾一切的神情,感觉就是一部纪录片。
即便无关忠犬与否吧,我们看到人狗之间充满温情的电影也有很多。以日本而言,就有《导盲犬小Q》(2004)、《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2008)等等。前者同样取材于真实故事,记录了导盲犬小Q的一生,不啻于一部讴歌生命的杰作。小Q在出生时、嬉戏时,就像是一个被寄予期望的孩子为家长所关怀和呵护;它在工作时,无比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后者则从狗的视野出发,表达了对主人依恋的渴望。“别忘了,我也有情感”“如果我不听你的话,那是有理由的”“你既有学校也有朋友,可是我只有你”“我只能活十年左右,所以请好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小狗对主人“提出”的这些约定条款,洋溢着温暖和深情,一下子就能触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些部分。
我们愈益认识到,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可惜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狗的形象却基本上是负面的,也可能它只是忠于主人之故。前人创造的与之关联的词语、成语以贬义居多,蝇营狗苟、狗仗人势、狗恶酒酸、狗眼看人低等等。汉高祖刘邦把出谋划策的人——比如萧何,称作功人,而把具体执行计划的人——比如韩信,称作功狗。明末买官卖官成风,时人有“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之谣。魏忠贤权势熏天时,手下的干将按等级分类,其中就有“十狗”。把那些不齿的人比拟于狗,实在有辱于狗。我们的文化中为什么如此矛盾地表达,值得研究。芦山忠犬发现之时,我曾撰文认为,待到芦山灾区的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之后,应当以适当的方式纪念那条黑狗。当我们这里也出现“八公”的时候,不妨借鉴日本那种做法,同时也是弘扬社会价值观念的有效方式。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纪念那些充满温情的动物,未尝不是认识理念的一个飞跃。
2016年1月26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一):坐看流年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