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读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四册“画说印象派”:《印象派的故事》《透纳的故事》《莫奈的故事》《凡·高的故事》。爱不释手。作者都是法国人,其中三册出自让-雅克·莱维柯,一册出自伊莎贝尔·埃诺·勒希安。所谓画说,就是用作品来说话,如腰封所言,《印象派的故事》是“用145幅印象派的高清画作,讲述他们的辉煌历史”。《凡·高的故事》则是“用171幅凡·高的高清画作,讲述他的光明与黑暗之路”。
新近也看到了四部关于印象派画家的电影,英国的《透纳先生》(2014)、波兰和英国合作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2016)、法国的《雷诺阿》(2012)及《高更:爱在他乡》(2017)。这几位在《印象派的故事》开列的“画家小传”中,各自有各自的定位。透纳虽是英国人,但属于印象派“远祖”,因为“他的大胆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流亡伦敦的法国画家,为印象派铺平了道路”;法国雷诺阿属于印象派“主要画家”;高更和荷兰梵高属于“新一代”,高更“尽管参加了1879年起的历届印象派画展,但动摇了印象派运动的准则”。丰子恺先生则将高更和梵高,以及塞尚、亨利·卢梭并称为“后期印象派”,认为四人“为西洋画界的大革命者”,二十世纪以来的一切新兴美术,均以后期印象派为起点。
这几部电影,各自选取了画家的某个生命时段。
《透纳先生》从透纳50多岁时开始,集中表现了他对绘画、对父亲、对女人的三种情感。《透纳的故事》说,在经济观念上,透纳“到了吝啬乃至抠门的地步”。在《透纳先生》中观众能有领悟,如生活困窘的画家海顿向他借钱时。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富翁出价十万镑试图买下他的所有作品,遭到了他的断然谢绝:“这是不可能的,我的画在我死后会送出去。”“送给谁?”“送给国家,我希望公众能够欣赏,并且免费。”十万镑在当时是一笔怎样的巨款?透纳在马盖特小镇租住的海景房,一周的租金他预付了五英镑,房东说“太多了,我不能收”。我们还看到,透纳为艺术而奋不顾身的一面。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他让人把自己绑在出海船只的桅杆上体验那种惊心动魄,我疑心,他是为了绘制那幅《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在《透纳的故事》中,他的《雨水、蒸汽与速度—大西北铁路》就是这样完成的。西蒙夫人回忆,有一次她和透纳一起坐火车旅行遭遇雷暴雨,透纳每次“听到有另一辆列车从对面驶来,便会把头伸出窗外,以观察列车迅速穿过雨水的情景”。
《雷诺阿》始于1915年,也就是表现的是画家生命最后四年的创作状态和生活。此时的画家已经是一个被爱妻逝世、儿子参战、自己关节炎病痛折磨得神经衰弱的孤独老人,行走困难的他只能蜷缩在轮椅上,夜晚每每发出痛苦的哀叫,用药物针剂镇痛。电影开篇是安蝶尔前来应聘,真实生活中,她是他的最后一个绘画模特。雷诺阿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亮的暖色调子描绘青年妇女,尤其是她们的裸体形象。安蝶尔的到来,更点燃了雷诺阿的创作灵感,识者指出其晚年的女性人物画作代表着他艺术上的又一次复兴。儿子劝慰他:“你什么都画过了,该停下来了。”雷诺阿回答:“我还要进步,要画到力气用尽时。”
《高更:爱在他乡》择取的是高更1891-1893年在南太平洋中部岛屿塔西提的生活经历。塔西提时为法属殖民地,原始色彩还相当浓厚。在那里,高更有过一次内心独白:“我会证明自己是对的,我是伟大的艺术家。我受这么多苦是为了追求理想。总有一天,孩子们自我介绍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以父亲的名字为荣。”在那里,天上还掉下个“林妹妹”。令他失望的是,1893年他在巴黎展出41幅塔西提画作时,“毁誉参半”。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通过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生命最后六周里的时光。电影表现手法非常别致,由来自15个国家的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完成,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的油画。除了穿插的回忆,里面的场景包括活动的人物,完全来自梵高画作,其中,主角邮差的儿子是针,唐吉老爹、加歇医生等人是线,各自诉说与梵高的交往,娓娓道来。观众看到的,仿佛完全是梵高当初所看到并描绘出来的情形。这种视觉盛宴美得令人窒息。
就这四位画家而言,最让人唏嘘的是梵高,一生与穷苦为伴。透纳、雷诺阿的生活都相当富足,高更虽然也相当潦倒,但他毕竟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自己甘愿放弃了时人羡慕的职位、家庭和财富。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非常遗憾的是,梵高创作的800多幅画作,在生前仅有一幅售出,就是《红色的葡萄园》。电影中,邮差儿子躺在马车上阅读梵高的这封信时,路过了“那里”。
著作与电影,一个文字,一个影像。合而为一,使我们对画家的认知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2021年3月18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