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南京《现代快报》的一则消息说,1993年,3岁幼童沈愁在南京街头走失,之后被一户美国家庭领养。如今,现名卡特的他和妻子定居在美国密歇根州,有3个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的卡特即沈愁,无时无刻不记挂着寻找亲生父母,“我想让他们(亲生父母)知道我过得一切安好,希望和他们分享我现在的幸福快乐!”留心新闻便会发现,这几年从国外领养家庭回国寻亲的报道相当之多。
沈愁的经历,颇类澳大利亚电影《雄狮》(2016)中那个在加尔各答走失的5岁印度男孩萨罗。该片正取材于真实故事,讲的是男孩和母亲、哥哥,以及妹妹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的日子温暖而欢乐。一天夜晚,男孩执意同哥哥一道去打工帮补家用,但是在火车站兄弟二人走散。误打误撞的男孩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这一走,就是好几千公里开外。在加尔各答,男孩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好心”收留他的女人,原来是个人贩子,险些把他拐卖。男孩最终进了福利院,为一对澳洲夫妇所收养。20多年过去后,长大了的男孩有了新的名字。在一次朋友的派对中,他意外地见到一种油炸食品,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那是他童年时代每在市场上见到便要吞咽口水的美食。于是,他萌生出寻找家乡亲人的念头。像沈愁一样,身边的人包括养母和女友,开始时都不理解已经拥有了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的这一行为,但是他很执着,仅仅凭借儿时对走失火车站的大型储水罐的记忆,运用电脑地图不懈地搜索,并终于如愿以偿。踏上故土之际,儿时的村庄街道走起来毫不陌生,他很轻易地就找到了自家所在。而妈妈因为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这么多年也始终没有搬离。遗憾的只是,挚爱他的哥哥在他走失的那天晚上就已经不幸离世。
韩国《兔子和蜥蜴》(2009)也是寻亲题材。“成宥利”在开场有个旁白:“我从小被领美国人收养,现在已经长大了,在国外生活了23年,现在能回国真的很高兴,希望能找到亲生父母,希望能顺利。”步出机场,心脏突然发病的出租车司机“张赫”一把拉住了她,两人就此在电影中形影不离,虽然她对他颇有些反感,但总有些机缘巧合把两人拢到一起。她按照地址找到了“家”,陌生的女主人正是她的姑妈。姑妈告诉她,她的父母很早就已在车祸中双双离世。她问姑妈:“当时为什么抛弃我?”姑妈说她我找过,没找到。然而,对她的终于到来,姑妈并没有任何兴奋,甚至说他们家地方太小,住不下她。备感冷漠的“成宥利”,只好悄悄地离开了,茫然不知所措之际,又得到了“张赫”的不断帮助;后来他竟然发现,她是他的亲妹妹,车祸发生时一家四口都在大巴车上,兄妹二人幸存……这部片子的片名颇有些费解,兔子先是作为公仔然后作为车祸后幸存的带血动物出现,蜥蜴则在片尾的钢轨上一闪而过,寓意什么还真的说不清,莫非在韩国文化中,兔子和蜥蜴具有特指的意象?
俄罗斯《寻找幸福的起点》(2007)同样是根据新闻里一个俄罗斯小男孩万尼亚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影片开始,一对意大利夫妇前来孤儿院,看中了6岁的万尼亚,约定半个月后来接他。从此,小男孩被大家调侃为“意大利人”。同床的小伙伴晚上跟他聊天,无比羡慕:“到国外挺好的,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有。”然而,对物质生活不感兴趣的万尼亚,在目睹了一个前来寻找孩子的母亲被孤儿院院长粗暴地轰走之后,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找到亲生母亲。他的想法非常素朴:“如果我被送去远方,我的妈妈正好找来这里,她怎么能找到我呢?”出国的日子日益临近,他已经等不及妈妈的到来,决定自己去找。他打听到孤儿院的保险柜里保存着他们的资料,便在某一天偷了钥匙,撕下家庭地址页,踏上了艰辛的寻找之路。途中,既遇到了抢他新衣服的坏小孩,也遇到了热心带他上车的善良人,还要面对“交易”他的孤儿院那个胖女人的追捕。终于,在妈妈的门前,画面外传来“小男孩,是你在找我吗”的天籁之音,定格了万尼亚的惊喜。该片碰触了俄罗斯的经济低迷,单亲女性无力抚养小孩、孤儿院里黑幕重重等社会问题,暴露了其领养制度背后的利益交换,但是最让观众牵肠挂肚的,还是小男孩的锲而不舍,那种与他的年龄太不相称的随机应变的本领,以及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惜砸碎酒瓶割臂自残等极端举动。
万尼亚终于没有被收养,这从他片尾的回信中可以看出:“我们这里河上已经结冰了,但屋子里很暖和。我和妈妈向你问好,欢迎来我们这做客。”因为找到了妈妈,万尼亚心满意足。严格地说,“寻找幸福的起点”用在如沈愁、萨罗、“成宥利”等等的身上会更加贴切,我们当然不能排除生活不如意的被领养者同样具有寻根意识,不过,越是感到生活幸福的人,寻找幸福生活“起点”的欲望应该会越加强烈吧。
2017年11月15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一):坐看流年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