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小视频中有不少“揭秘”魔术表演的内容,自以为在为观众“解惑”。然而我始终认为,这是件不道德的事情。因为魔术表演就是运用特制道具,来综合视觉传达、心理学、化学、数学、光学及形体学、表演学等不同领域的表演艺术,其本质当然是“假”的。民间的拆字法说得很形象:“魔”字上面是“麻”、下面是“鬼”,观众一麻痹,魔术师就捣鬼。法国动画片《魔术师》(2010)更一言以蔽之:魔术不是魔法。
《魔术师》讲的是1959年的伦敦,在流行音乐和电视媒体的冲击下,观众的狂呼已转向拿着麦克风的歌手背部着地,一边转圈一边演唱那种,魔术师的表演则无人喝彩,遑论礼帽里拎出兔子那种小儿科的魔术。无奈之下,魔术师只有四处漂泊,随身带着一只旧箱子、一只魔术用的白兔和一张随到随贴的演出海报。离开一个海边小镇时,对魔术着迷的小女孩跟着他上了船,魔术师先前将她的烂鞋“变成”了新鞋,令她笃信魔术是真的,觉得魔术师可以变出任何她想要的东西。来到爱丁堡,他们住进最简陋破旧的旅社,但眼界大开的小女孩,爱上了浮华的城市表面和物质享受,玻璃橱窗里的美丽衣裙和高跟鞋、高级餐厅、项链等等,都令她流连忘返。魔术师告诉她:我只会魔术,不会魔法。但在演出的空档,他还是悄悄地去打工,到洗车店洗车、到商场导购……尽其所能给小女孩买她喜欢的东西,却又总是以魔术的形式变给她,从来没有戳破她相信魔术无所不能的那个梦。当他终于不堪重负悄悄离开时,留给小女孩的卡片上仍然是那句话:魔术不是魔法。
观诸诸多关于魔术的电影,却有将魔术拍成了魔法的意味,如美国《惊天盗魔团》(2013)就是这样,把魔术弄得神乎其神。电影讲的是三男一女四个高智商的窃贼,原本各自在芝加哥、新奥尔良、纽约和洛杉矶靠魔术表演为生,他们各有所长,被一张相同的神秘扑克牌召集到拉斯维加斯,表演“拉斯维加斯舞台或任何舞台上从未有过的魔术”:随机抢劫一个银行。所谓随机,就是现场抽取一名观众,他存款在哪家银行就抢劫哪家。这名观众的银行虽然远在法国巴黎,他们还是成功了,将银行金库内的320万欧元纸币成功盗出。然而,现场抽取的那名观众貌似随机,实际上他们早已对之做足功课,只是以魔术的名义来偷天换日,行盗取之实。此举在现场乃至全世界引起轰动,旋即成为大案。FBI探员和国际刑警奉命展开调查,却每为四人玩弄于掌股之上,他们只得求助于鼎鼎大名的魔术师“摩根·弗里曼”来揭秘。电影节奏极快,加上各种高科技的运用,玄之又玄,看得人眼花缭乱,满足一时的感官体验之后便空空荡荡。不过,里面倒是不乏一些金句,如表演前两次自问自答“魔术是什么”,一次说“是有目的的视觉假象”,另一次说“是错觉,错觉是为了给人带来快乐和灵感”。
美国还有一部《致命魔术》(2006),讲的是两名魔术师斗法,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态势。所谓致命,是魔术师甲与妻子表演水箱逃脱。正常过程是:先“随机”邀请一名观众上台绑住女子双手,然后将女子吊起到水箱上方,砍断绳索使之掉入,幕布旋即罩上水箱,极短的时间内再揭开,女子已经逃出。这当中,捆绑女子的绳索打什么结至关重要,她要自己能够迅速解开。那一次,“再次”被“随机”抽中的魔术师乙,没有按规则出牌,导致甲妻溺死在水缸中,二人就此结仇,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拆台,直到你死我活。
电影中出于剧情的需要,对魔术有不同程度的揭秘,绳结是为其一。其他又如,竹编的鸟笼里,一只黄白相间的小鸟在欢快地跳跃,魔术师用布蒙上鸟笼,然后一掌将鸟笼拍扁。观看的小男孩哭了起来:“他杀死了小鸟。”姨妈告诉他没有,“他还会把它变回来”。果然,魔术师上衣兜掏出一朵花,同样蒙上,再一扯开,花变成了小鸟。但男孩坚持认为:“他杀了小鸟,这是它的兄弟。”回到后台,魔术师掀开桌子里的机关,压扁的鸟笼里果真有一只死去的鲜血淋漓的小鸟!再如,舞台的两侧各设置一个门框和门,魔术师甲表演从右侧开门入,瞬间从左侧开门出。他是这么做到的:开门挡住观众视线时,他站立的那块舞台开启,掉下;与此同时,那边的替身升起。就是说,这是由外形非常相像的两个人同时表演的!因为接受观众欢呼的是替身,令甲还非常不爽。同样,乙因为是双胞胎,直到最后才能令观众对之前种种一头雾水的情节恍然大悟。
《魔术师》中的魔术充其量只能算是1.0版,他那一手,1979年我在第一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实习的时候,工组的一位老师傅就玩得来。工间休息的时候,隔三差五大家就请他表演一下。我们都知道他是在“捣鬼”,但是始终没有看出破绽,也就保留了一份好奇心,百看不厌。如《致命魔术》所说:“观众喜欢解不开的谜。”那么,各种小视频对魔术的所谓“揭秘”,不是纯属多余吗?
2021年1月10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