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众所周知起源于美国芝加哥。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几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在当时美国,工人每天要劳动14至16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小时,但工资很低。为了纪念芝加哥的这次工人运动,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迄今我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土地,但对芝加哥久闻其名,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城市嘛,还是该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通过相关题材的电影,如《芝加哥》(2002)、《春天不是读书天》(1986)、《南边有你》(2015)等,算是对芝加哥有一点儿直观“认识”。前者表现的是1920年代的芝加哥,经济大萧条的前夜,一个但认金钱的律师如何帮助杀人女犯洗脱罪名。中者表现的是1980年代,古灵精怪的高中生如何骗过家长和学校,成功逃学一天去尽情玩耍。后者则有纪实性质,讲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相识于芝加哥,并在此初次约会的浪漫故事。
《芝加哥》虽然涉及了司法腐败、虚假新闻、舆论左右司法等相当沉重的主题,却是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已经成名的“泽塔-琼斯”与梦想成名的“蕾妮·齐薇格”都是杀人犯,关在同一家监狱里,前者是将正在偷情的丈夫和妹妹双双击毙,后者杀了但求与之上床而欺骗她的所谓“经纪人”。她们的律师都是“理查·基尔”。律师从没败诉过,价码也高,开口便要5000美元,他说他不喜欢自我吹嘘,但“如果耶稣活在今天的芝加哥,而且带着5000元来找我,那么结局就会完全不同”。电影着力表现了他如何通过运作,使“蕾妮·齐薇格”逍遥法外,从一个杀人凶手摇身一变为受市民同情的无辜弱者,至于“姑娘们想模仿她的(发型)样子,小伙们想跟她约会,小女孩想把她(人形玩偶)带回家”。其中这样一幕令人印象尤其深刻:法庭外采访的一群记者,全然成为舞台上的提线木偶,径由律师来操纵。电影以诙谐、游戏的态度反衬严肃主题,深度思考的观众会在貌似轻松的剧情中见识彼时的芝加哥。
《春天不是读书天》也是喜剧,主人公也是三个。为首的菲利斯,从一大早就开始装病,骗过慈爱的父母之后自鸣得意:“难以置信,我的表现那么不济,他们竟没有怀疑。像这样(窗外蓝天白云)的一天,我怎能上学呢。”这已是他这个学期的第九次逃学,“实在再难想出什么新病征来,第十次可能要吐出肺部”。他不仅自己逃学,还鼓动真的躺倒在家里的同学凯伦和他一起,并联手以“外婆去世了”为名,冒充女友的父亲把女友从课堂上给叫了出来。三名高中生如脱缰野马,足玩儿了一个白天。他们在高楼上俯瞰城市,在股票交易所看热闹,在高档酒店冒名“芝加哥香肠大王”吃大餐,在狂欢队伍中放声高歌;又到体育场看棒球比赛,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参观画展,到密歇根湖畔的泳池嬉戏。一天下来,菲利斯赢得了女友的倾慕,还改变了姐姐和凯伦的人生观。电影的“三观”显然不大正确,犹如片中一名读者在看的报纸上的文章标题:病态年轻人社区聚集。但梦想逃学,可能是全世界男孩的普遍心理,芝加哥的并不例外。
《南边有你》的故事发生在1989年,哈佛大学法律系学生奥巴马正在芝加哥一家法律事务所暑期实习,米歇尔是他的顶头上司。那一天,奥巴马邀请米歇尔参加社区活动,却有意提早了几个小时。双方的家人都认为他们是约会,只有米歇尔极力否认,且一再对奥巴马表明态度。她说:“如果我突然勾搭上公司里的帅哥,开放的人会觉得很不错,保守的人会觉得很可悲。”“你认为我是帅哥?”“我没这样说,是几位秘书这样形容你的。”奥巴马不疾不徐。他们先是聊天,聊童年、家庭、志趣,聊理想抱负、种族问题,聊正在上演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新片《为所应为》(1989)。听车载电台讲到,“《纽约杂志》的蠢蛋认为,这部新片会引起黑人暴动,但芝加哥之子罗杰·伊伯特将之称为杰作。如果你还没看过,马上去看吧”。奥巴马说他“超想看这部电影”,米歇尔说“听起来非常有趣”。于是,在社区演讲之后,奥巴马说:“如果你现在想回家了,我不会开心,但我会尊重你。但如果你还想走一走,那就称它是约会,继续下一个行程:看电影。”他们看的正是《为所应为》。之后,奥巴马为米歇尔买了一个冰淇淋,她说“很好吃,你要吃一口吗?”他说“好啊”。两人就这样甜蜜地吻在了一起。
《春天不是读书天》相当于带着观众进行了一次芝加哥城市观光旅游,去过的人大约会兴奋地指指点点,这是哪里,那是什么,我只因凯伦凝视的印象派代表作《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知道他们那会儿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三人俯瞰时的高楼,是100层的约翰·汉考克中心还是110层的西尔斯大厦?假以时日,倒是想到芝加哥去看一看。
2021年5月1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