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儿童是战争最无辜的牺牲品

2024-02-19 10:57 来源:南方网

  新近始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确定,竟然与二战时期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利迪策惨案有关。为了铭记法西斯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确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捷克在2011年拍摄了电影《利迪策大屠杀》,却并没有提到惨案催生国际儿童节的前提。电影说的是,1942年6 月,捷克斯洛伐克地下组织在布拉格袭击了占领军指挥官海德里希的座车,致其因弹片引发伤口感染身亡。海德里希是纳粹党卫军第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希姆莱,因而希特勒极其恼怒,下令报复。驻地德军遂嫁祸于利迪策村,将该村15岁以上男子悉数枪决;将妇女全部关进集中营,其中53名死去;对82名儿童实施毒气,只有17人幸存。片尾告诉我们:“利迪策大屠杀是二战中德国唯一正式承认的种族灭绝行为。位于华盛顿的利迪策救援委员会成员,包括爱因斯坦、卓别林、托马斯·曼。”

  意大利《铁蹄下的村庄》(2009)的故事与利迪策惨案有惊人相似的一面,只是主人公并非成人,而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二战时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小女孩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小弟弟的出生,前一个弟弟夭折后,她就拒绝开口说话,每天瞪着大眼睛,沉默地观察着村子里所发生的一切。她在作文中写到,不知道德国人“为什么来这,他们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在一起……许多人都想杀人,可我不明白为什么”。终于,因为抵抗组织在村外伏击了德军的吉普车,又歼灭了前来围剿的小股德军,遭到了德军对村庄的血腥报复。妈妈和奶奶不顾一切要回家照顾刚刚出生的小弟弟,首先被杀害,然后是全村男性被机枪扫射、关在教堂里的女性和儿童被从窗口投掷了手榴弹。侥幸活下来的小女孩,第一时间跑回家去,锅里的牛奶余温尚存,她小心翼翼地喂给弟弟,然后抱起弟弟摸到邻村的神父家。

  西德有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铁皮鼓》(1979),那里的主人公小男孩是拒绝长大,因为他“看到了成人世界的邪恶和虚伪,想想自己的未来,我决定要停止长大,再也不长大了”。从地窖一跤跌下去,他果然如愿以偿。就这样,小男孩始终以3岁时的样貌经历了二战,纳粹集会时以乱敲铁皮鼓搅了场子、参加侏儒马戏团到诺曼底前线演出因为恋人被炸死而无比悲伤、眼见苏军士兵将躲在地窖里的女邻居强奸且将那个可能是他父亲的人乱枪打死。

  苏联1962年拍摄的《伊万的童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展示的是儿童作为战争牺牲品的另外一面。12岁的男孩伊万,妈妈和姐姐都被德军杀害,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成为一名非常老练的苏军侦察兵。上级打算将他送去远方读书,被他毅然拒绝。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都是杀气逼人、过于早熟的伊万,只有在梦里他才和家人、伙伴无忧无虑地玩耍,开怀大笑,才露出了一个孩子本该拥有的童年快乐。一次执行任务中伊万失去了音讯,直到苏军攻克柏林,才在死刑档案中发现他已被处以绞刑。影片中交替出现伊万的梦境,开头与结尾皆然,梦中的美好衬托了战争对儿童心智的摧残。

  “这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次战争吗?”《伊万的童年》中有这样一句发问。如我们所见,当然不是。法国《搜寻》(2014)、塞尔维亚《再见仍是朋友》(2015),分别聚焦的就是20世纪末爆发的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儿童同样沦为无辜的牺牲品。

  《再见仍是朋友》伊始,是10岁的塞尔维亚小男孩在教室里朗读作文《我最好的朋友》:“我没有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住的村子里没有其他小孩……”那间学校里,实际上也只有他一名学生。科索沃战争由剧烈的民族矛盾而引发,小男孩上学放学都要穿过阿尔巴尼亚人的村庄,因此联合国科索沃维和部队专门动用装甲车来护送他。学校附近有时常有两名玩耍的阿族孩子,他们的一项娱乐,是追逐着向装甲车投掷石块。有一天,唯一的女老师在黑板上留言告诉他,她走了。失学的塞族男孩无奈地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怯怯地回答那两个阿族孩子的搭讪:“坐在装甲车里面能听到我们向它扔石头吗?”“听得到。”“能叫他们载我们一下吗?”“你们是阿尔巴尼亚人,不用坐。”“就说我们是塞尔维亚人。”作为回报,他们承诺带他一起游泳,塞族男孩因而有了朋友。当双方的敌意渐渐消解,又加入了一个父亲被塞族人杀害了的阿族牧羊男孩。片尾,转到贝尔格莱德读书的男孩第一天又面临写作文,题目仍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的脑海里开始闪回着与阿族玩伴的情形。《搜寻》中9岁半的小男孩抱着襁褓中的弟弟逃难,几乎是时隔一个甲子之后,《铁蹄下的村庄》的情景再现了。

  无论什么时代发生的什么战争,儿童都是最无辜、最可怜的牺牲品,这一点毫无疑问。六一国际儿童节诞生在如此惨烈的背景之上,恐怕是多数人都万万不曾料到的。《利迪策大屠杀》没有“搭车”,可能是该片的一个遗憾。

  2019年6月2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二):漏声未残》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