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诞辰170周年。1850年8月5日,莫泊桑生于诺曼底,他的童年就在诺曼底乡间和城镇度过。诺曼底为后人所熟知,应该是因为“D-Day”(登陆日)的缘故吧。
《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莫泊桑是公认的法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说,莫泊桑短篇小说题材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反映普法战争的,如《羊脂球》等。第二个方面是表现小职员、公务员这一阶层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的,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第三个方面是反映其故乡诺曼底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情世态、风俗习惯的。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电影予以呈现。
电影《羊脂球》有若干版本,我看的是1945年的法国版。当年,《羊脂球》甫一问世,莫泊桑便蜚声文坛,后世认为“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的”。故事发生在1870年的法国,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十个来自不同阶层的陌生人乘坐同一辆马车踏上逃亡之旅,其中有省议会议员、伯爵、商人以及他们的太太,还有一个名叫羊脂球的年轻妓女。那几个有“身份”的人,始而对羊脂球轻蔑至极;当羊脂球慷慨地将食物分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又露出谄媚的笑脸。在驿站,普鲁士军官看上了羊脂球,羊脂球不从,马车便不准出发。那几个又露出了精致利己者的本来面目:“您的拒绝可能带来很大麻烦,不仅给您,还有我们大家。”“这可是她的职业啊,干吗还挑挑拣拣的。”
这部电影实际上融合了《羊脂球》和《菲菲小姐》两篇小说,小说《羊脂球》只到羊脂球在“高贵同胞”的劝说下不得不牺牲自己为止,电影后半段的刺杀普鲁士军官,则是菲菲小姐的壮举。从电影中不难看到:羊脂球的职业是卑微的,但灵魂是高尚的;那几个权贵的身份是显赫的,灵魂却是丑陋的。普法战争爆发后,莫泊桑即投笔从戎,亲身的战争经历无疑为之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电影《项链》也有若干版本,我看的是2007年的法国版,相当于对小说的图解。莫泊桑作品最为我国读者所熟悉的,莫过于《项链》。小说中,女主人公是“漂亮动人的女子”,电影可对不上号,其余情节众所周知:小公务员妻子为了参加一次部长发出邀请的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乐极生悲,虚荣心满足之后,项链却弄丢了,只好去买一条同款的赔偿。36000法郎的天价,即便他们拿出所有家底还要借贷。而听到“可能十年”还清,贷方开出“每年25%的利息”时,丈夫愣了:“我的朋友只要5%。”贷方说:“可惜我不是您的朋友。”为了还债,夫妇二人拼命工作,节衣缩食,“连小孩都没要”。十年后还清,朋友在大街上已经认不出她。而最令她无语的,是朋友说借她的那条钻石项链是假的,“顶多值500法郎”。
关于莫泊桑作品的电影还看过法国《欢愉》(1952)和让·雷诺阿未完成的《乡村一日》(1946)。《欢愉》由三个短篇构成:《面具》《泰列埃夫人之家》和《模特儿》,其中《泰列埃夫人之家》正发生在莫泊桑的故乡。三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内在联系,完全相互独立,但以旁白串联的形式使电影一气呵成。《乡村一日》则不知该如何“归类”,它表现的是巴黎郊外的自然风光,并不是诺曼底的。
《面具》讲的是巴黎“舞会城堡”里的情形。一个搭讪上年轻女子的舞者,没跳多久就突然昏倒,医生揭开他头戴的面具,发现那是一位老人。把他送回家,妻子毫不奇怪:“他不是第一次晕倒了,为了保持舞步轻快,他甚至不吃晚餐。”至于戴上面具,是因为“女人以为他是个公子哥,任他在耳边甜言蜜语。他年少风流过,一直念念不忘”。《泰列埃夫人之家》讲的是诺曼底镇上的一个妓院,因为老鸨带着全部妓女到乡间参加哥哥的活动而歇业一天,这下子可好,镇上有头有脸的男人——前市长、税务官、木材商、法官等——竟不知如何打发那个夜晚。《模特》则是讲一名画家把女模特追到手后却又生出是非,模特晓之以理:“当初是你恳求我和你在一起,不是我,所以请现在也守护我。”画家仍然执迷不悟,痴情的模特当即跳楼摔成残废,两人也终于成婚。这个以悲剧收场的故事,不知“欢愉”何在。
《乡村一日》讲的是巴黎五金店老板一家郊游,女儿十分喜爱大自然,在她看来,“乡下真是个奇妙的地方,每一片草叶下都藏着小小的生物。真想知道这些小东西,是不是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在这里,她还与一名当地青年情愫暗生。几年后,青年来到二人险些拥吻的所在,发现她和丈夫正在那里。他说:“我经常来,这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她说:“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两人的心底都珍藏着对往事的怀念。
莫泊桑一生创作的300多篇小说,描绘了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位:莫泊桑笔下法国人的清纯和他们形象的精确,正是他的作品最大成就的两个方面。我们的读者欲了解其作品,了解其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妨就从相关的电影入手。
2020年8月5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四):忍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