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日本多家媒体发布了电影演员原节子病逝的消息,虽然这比她实际逝世时间已经晚了两个多月。容我武断一下:不了解五六十年代日本电影的人,不大可能知道原节子是谁。
原节子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缪斯”,她的前半生充满着传奇经历。所以说她的前半生,是因为自1963年12月小津病逝后,原节子便退出电影界而隐居在小津的故乡镰仓,彻底消失在媒体和影迷的视野里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也正是隐居得非常彻底吧,原节子9月5日就在神奈川医院因肺炎逝世,媒体迟到现在才捕捉到了相关信息。
我们这里报道原节子病逝的媒体,莫不以“女神”名之,或因小津导演认为她是日本最好的电影女星之故。不能排除许多人发自内心地将原节子封为“女神”,不过,如果一窝蜂的话,就有商榷的必要了。以私意度之,奉送者未必知道小津导演的评价,一定要那么掷去冠冕,要么是迷恋于原节子年轻时的外表,要么是根本没有看几部她的电影。按照现在的“标准”,原节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偶像派”。退一步说,原节子即便可以成为“女神”的话,则这“女神”也着实有些单调。
原节子前半生的传奇经历,颇有些不光彩的成分。在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中可窥端倪。1937年,纳粹导演范克访日拍摄了《武士的女儿》,原节子主演。影片在德国一经公映便好评如潮,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亦大加赞赏,原节子也因“十全十美地满足了范克这位东方主义者心目中的‘标准日本妇女’形象”而一举成名,就此,“以一个法西斯美貌少女的形象活跃于30年代后期和整个战争期间的日本影坛”。战后,“先前在军部命令下制作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电影的导演们,现在又得到美国的命令,转而制作歌颂民主主义的电影”,原节子又主演了《安城家的舞会》(1947)、《青色山脉》(1949),前一个表现的是没落之家的长女鼓励老父亲为了新时代的到来要尝试开始新的生活,后一个表现的是刚刚到地方高中任教的青年进步教师依靠学生的配合斗倒了那里的封建势力。通过这两部电影,原节子又确立了冲破封建主义桎梏的全新地位。但是,“没有一个人对她的一百八十度转变公开指责,甚至可以说,就算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和她一样的‘转向者’”。(引文据王众一译本)
原节子作为演员的第二次“转向”,则是通过小津电影摇身一变为传统道德的完美体现者。她是小津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女主角,塑造了一个“永远的女儿”的形象:平和、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基本上都是笑意盈盈。但原节子出演的电影,我只喜欢《东京故事》和《青色山脉》,前者是小津的,后者是今井正的。她演了那么多小津电影,诸如《晚春》《麦秋》《秋日和》等,虽然剧中角色的身份不同,或待嫁少女,或孀居寡妇,但表情永远都是那么几个:愣愣的,有些懵然的样子;或者嫣然一笑。所有的角色都如出一辙,加上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有时甚至都叫“纪子”,以至于很难区分此电影与彼电影,会把它们弄混。在成濑巳喜男的《饭》《山之音》等等电影里,她也是一样的面目。“女神”之所以单调,正在这里。田中真澄《小津安二郎周游》亦云:“提起原节子,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定评:人长得很美,却是一个缺乏表演能力的拙劣的女演员。”(引文据周以量译本)再用今天我们这里形容某些女演员的刻薄话说,叫作“面瘫”。小津导演当然不这么看。两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晚春》,自此之后,只要一有机会,小津就会高度评价原节子的演技,认为“她不用夸张的表情,而是用细微的动作自然表现强烈的喜怒哀乐的类型”。
如果要从原节子那一代日本女演员中推选一个“女神”,我更愿意推选前面说过的高峰秀子。高峰秀子将“偶像派”与“演技派”完美地融合为了一体。在木下惠介的《卡门还乡》(1951)和《二十四只眼睛》(1954)中,我们看到的是“南辕北辙”的她。前者她扮演一个离家出走、到东京从事她挂在嘴边的“艺术”工作实则脱衣舞女的形象,短暂地回到山村故乡的几天中,也引起了事关风化的轩然大波;后者她扮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乡村小学教师,与班上12名学生如何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并通过他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军国主义发动战争对百姓的戕害。前一回,高峰秀子那种既天真纯朴又放浪形骸的样子,令人捧腹不已;后一回,她的高贵典雅、清新纯美,俨然已是完美女性的化身。所以,我对高峰秀子推崇的程度不要说超过原节子,甚至超过了田中绢代。
小津去世时,原节子难过至极:“最近我还开玩笑说:‘我成了老太婆之后,如果是先生的电影,要让我出演配角哟。’但一想到先生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就悲伤不已。”在笔者而言,对原节子那个或那些没有实现的“配角”,毫不冀望,只是需要客观地承认,这个有些单调的“女神”在日本电影史上确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015年11月28日
作者:潮白
来源:《潮白观影记(辑一):坐看流年轻度》